“党建 + 医疗”模式在乡村振兴医疗帮扶中的实践与成效
张萌
玉田县医院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健康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我国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医疗帮扶模式,其中“党建 + 医疗”融合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组织优势和实践效果,成为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此模式借助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协调作用,将党的建设跟医疗帮扶工作深度整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高效调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稳步提高和农村居民健康获得感的不断增多,全面研究和梳理“党建 + 医疗”模式的实践经验、运行机制及成效亮点,对进一步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党建 + 医疗”模式的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党建 + 医疗”模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和纽带,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医疗帮扶工作的发展优势,通过建立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医疗专家定点支援、医疗资源统筹共享等工作机制,推动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综合性工作模式。“党建+ 医疗”模式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维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此模式依从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依靠党建工作的统筹调度,达成了医疗帮扶工作各要素、各环节、各层面的优化整合与协同联动,明确体现了新时代党建工作跟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内在规范,依靠党建引领拉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到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助力、共同出彩,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尝试。
2“党建 + 医疗”模式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机制
2.1 组织联建与资源整合机制
“党建 + 医疗”模式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党组织联建机制,有效整合了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城市三甲医院党组织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关系,形成“ 1+N; ”的帮扶格局,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加强组织联系和工作协调。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医疗帮扶资源调配统筹机制,统筹安排专家下沉、设备配置、技术支持等帮扶资源,避免了帮扶工作的重复和空白,大力发动社会各领域党组织投身医疗帮扶工作,凭借党组织相互的横向对接与纵向贯通,构建成全面覆盖、立体式的医疗帮扶网络,达成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高效运转。
2.2 人才培养与技术帮扶机制
党组织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的组织推动作用,通过建立党员专家工作站、党员义诊服务队等载体,组织城市医院的党员专家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轮训制度,依托城市医院的技术优势和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在线培训系统,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方式,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人才短缺和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3“党建 + 医疗”模式的显著成效与价值体现
3.1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党建 + 医疗”模式的深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在诊疗技术方面,在城市医院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开展了多项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大幅增强,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具备了开展普通外科手术、急危重症救治、妇产科手术等较为复杂医疗服务的能力。
3.2 医疗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党建 + 医疗”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推动了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关系和医疗联合体,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有序下沉和有效共享,三甲医院的专家定期到基层出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村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效减少了患者外出就医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凭借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与双向转诊机制,厘清了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及服务范围,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处理、大病到医院诊治、康复回基层调养的就医模式,增进了医疗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与服务效益。
3.3 农村居民健康获得感明显增强
“党建 + 医疗”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农村居民能够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健康权益得到更好。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效果显著,整体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党建 + 医疗”模式也留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效应,依托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健康咨询等活动,向特殊群体实施精准的帮扶,体现了党组织和党员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增进了农村居民对党组织的信任跟认同,进一步加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融洽关系。
结束语
“党建 + 医疗”模式是新时代党建工作与医疗卫生事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医疗帮扶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有益经验。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组织优势,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农村居民健康获得感,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要进一步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力度,促使该模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度层次发挥效用,为构建健康中国、达成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更大助力,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究具备地方特点的“党建+ 医疗”实施渠道,保障这一模式的持续进步与长效化运行。
参考文献
[1] 郭勇 , 吴利纳 , 占志刚 , 等 . 党建引领握指成拳——京蒙“组团式”医疗帮扶的实践探索 [C]//《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 第 14 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第二届中国医院管理创新与实践优秀案例集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院部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绩效办公室 ;2025:159-161.
[2] 内蒙古中医医院以“党建”助“乡村振兴”[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3,27(08):81-82.
[3] 张晴晴 . 让村民更有“医”靠:成都市三医院参与 L 县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