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施
张波
长春市九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0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导向已成为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知识置于更广泛的应用背景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基于新课标视角实施有效的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跨学科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综合实践能力”与“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更关注其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推进,需要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升课堂的交互性和实践性。项目化学习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分工协作及共同探究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会构建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与应用性,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用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并服务实践。
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个“立体图形与生活用品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用立体图形设计日常生活用品”的主题开展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活用品,观察其结构特点,分析其由哪些基本立体图形组成,思考为何采用这样的几何形状更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并进一步测量与计算,确定该立体图形的尺寸、表面积和容积。随后学生可以利用卡纸或建模软件进行实物建模,最终展示成品并汇报设计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及圆锥等图形的结构和相关计算,借助美术设计中的构图理念和劳动技术中的工具使用技巧,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设置一个“创意包装公司”的教学情境,学生扮演包装设计师,为不同规格的产品设计最优的包装方案。教学中需综合考虑材料成本(涉及表面积计算)、包装容积(涉及体积计算)及运输效率(涉及堆叠方式和稳定性分析)等多个因素。这一模拟任务引导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测量、估算及计算等数学活动中,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立体图形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跨学科教学的综合性。
二、强化资源整合,拓展教学实践空间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对知识点的传授,更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突出对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与内容边界,充分调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构建多样化及实践性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跨学科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实际材料与生活数据加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资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与拓展,更是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创新。教师整合社区环境、社会热点、科学数据及互联网资源等,将数学学习置于开放的学习场景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提高数学知识的实践价值和生活意义。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也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情境支撑,实现学科之间的联动与融合。
在教学“抽样调查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包括总体与样本的概念、样本容量及随机性原则及其在实际调查中的重要性。此阶段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数据整理与处理知识,以及语文学科中的问卷设计与表达技巧,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园垃圾分类行为调查”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校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普及情况”这一课题展开实地调查。在制定调查方案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总体及设计抽样方法,并依据抽样原则合理确定样本数量与抽样方式。调查问卷的设计需结合语文课程中关于语言表达、逻辑结构和条理清晰的写作要求,确保问题设置科学合理,语言得体清晰。调查实施后,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借助图表进行结果展示,综合得出有关校园垃圾分类行为普及程度的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理解抽样调查的数学原理和方法,确保数据收集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的技能,提高信息整理与表达的能力;语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跨学科能力发展
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迁移,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有效地促进跨学科教学的落地与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并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更是引导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单一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养及个性发展的多维度评价。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需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全面覆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创新表达能力等维度。在评价主体上,应引入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同伴互评等多元参与机制,实现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在进行“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车轮、钟表及餐盘等,帮助学生理解“圆”这一几何图形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与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分组设计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圆形物品”,如节能水龙头或运动器械配件等。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圆心、半径及直径等几何要素,计算面积与周长,并根据需求调整参数以满足设计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设置多个评价节点。在方案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创意构思和数学原理的结合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其在构思中体现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应用意识。在小组协作阶段,教师可以观察与记录,评估学生的合作态度、角色分工、沟通效率与任务推进情况。在制作与表达阶段,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使用绘图工具或设计软件中表现出的操作技能、逻辑表达与图形构建能力。在项目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评价其语言表达、数据运算准确性及模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教师还可以引入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环节,引导学生对自身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教师综合运用上述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探索更加系统化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清新. 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06): 42-44.
[2] 雷丽 . 新课标导向下“数学 +”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聋初中数学“美化教室”主题实践活动为例 [J]. 中学理科园地 , 2025, 21(01): 24-26.
[3] 张海龙. 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考试周刊 , 2025, (01): 80-83.
[4] 骆刚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跨学科学习路径探究 [J]. 成才 ,2024, (S1): 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