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共生,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建构
张燕
银川市西夏区平吉堡小学,750021
引言
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阅读任务的完成,将整本书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阅读体验碎片化;同时,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独立,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学生难以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感悟转化为写作能力。“读写共生”理念强调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将其应用于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写共生”理念在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促进语言积累与运用
小学中段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通过“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素材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在阅读《夏洛的网》时,学生可以学习书中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对话,然后在写作中模仿运用,实现语言的有效积累与灵活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思维能力
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故事架构和丰富的情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性的思维。而写作则是学生思维的外化过程。在“读写共生”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想象和创作,这一系列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在阅读《绿野仙踪》后,学生可以根据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特点,续写故事或创作新的冒险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三)激发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
当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时,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知识和灵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同时,通过阅读积累的素材和经验,又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热情。这种良性循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读写共生”教学的实践建构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在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读写共生”教学中,教学目标应兼顾阅读与写作两个维度。在阅读目标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的基本内容、理解主题思想、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写作目标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方法,提高写作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开展《昆虫记》阅读教学时,阅读目标可设定为了解书中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写作目标可设定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1. 经典书籍的筛选
小学中段学生识字量与理解能力尚在发展,选书时需兼顾趣味性与思想性。经典书目历经时间沉淀,兼具文学价值与教育意义,契合该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像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以质朴文字勾勒旧时代画卷,拟人化手法贴近儿童视角;《中国寓言故事》则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为人处世的哲理融入趣味情节中。这类作品语言浅白流畅,情节生动鲜活,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学素养,为读写共生教学提供优质素材。
2. 读写结合点的挖掘
教师需以“文本解读者”与“教学设计师”的双重身份,深度研读文本,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可从文章结构布局、修辞手法运用、情感主题表达等维度切入,为学生搭建读写迁移的桥梁。以《安徒生童话》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拆解故事中夸张的情节设定、拟人的角色塑造,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新的童话片段;或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故事的开放式结局,鼓励学生立足文本逻辑进行续写,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内化阅读所学,实现从“读进去”到“写出来”的能力转化。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1. 阅读前的导入与预测
良好的开端是阅读的钥匙。教学中,教师可化身“故事引路人”,通过悬念提问、情景表演、播放影视片段等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以《小王子》教学为例,教师先展示泛黄书页上的狐狸插画,抛出疑问:“这只狐狸为何与小王子紧紧相拥?”再引导学生翻阅目录,结合“猴面包树”“点灯人”等奇特标题展开猜想。学生在头脑风暴中,不仅对后续情节充满期待,还能在推理过程中锻炼想象力,主动构建对文本的初步认知,为深度阅读做好铺垫。
2. 阅读中的引导与互动
阅读是思维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教师需扮演好“对话引导者”角色。教学中,可依据文本脉络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在《青铜葵花》阅读中,以“青铜为保护葵花做了哪些默默付出?这些细节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成长轨迹,通过换位思考深化理解。同时,组建四人阅读小组开展“观点擂台赛”,鼓励学生围绕争议性情节各抒己见,在思想交锋中拓宽认知维度。
此外,推行“阅读发现卡”制度,要求学生在书页间批注疑问与感悟,用荧光笔标记精彩词句,将阅读过程转化为个性化的知识积累与思维沉淀过程。
3. 阅读后的拓展与写作
当学生合上书本,并不意味着阅读之旅的结束。教师可组织多元拓展活动,如开展“草房子故事会”,让学生化身书中角色进行情景演绎;举办读书手抄报展览,鼓励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阅读收获,在创作与分享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写作环节则注重创意激发,以《草房子》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以杜小康的视角撰写“辍学日记”,或是为桑桑与纸月的故事续写温暖结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采用面批指导、小组互评等方式,针对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给予个性化反馈,助力学生将阅读积累转化为鲜活的文字表达。
三、结论
“读写共生”理念为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革新。通过构建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教学体系,有效改善学生读写能力与学习兴趣。尽管实践中存在师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持续探索优化教学目标、内容与活动设计,将推动该模式在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效能,助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红娟 , 郁稳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J]. 语文建设 , 2024(10):I0008.
[2] 农怡程 . 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建构与实践 [J]. 前卫 ,2024(9):0104-0106.
[3] 王从华. 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型建构与实践探索[J]. 江西教育:教学版 (B), 2019(9):5.DOI:10.3969/j.issn.1006-270X.2019.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