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魏志强 王悦 陈宏硕 张雪莉

华北理工大学学生处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 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处于价值观形成关 利用网络便捷性渗透错误思潮(如自由主 “热搜”“热榜”推送的碎片化、 主义长期性真理的把握;技术变革 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动 。因此,深入剖析阻碍网络 任主体提出要求,但受限于资源、 行现实调查与层级化因素解 协同体系,通过坚守核心与跨部门、全平台整 的关键路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特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具有隐蔽性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不再依靠理论影响,不再以“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符号化显性表现,而是通过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向大学生思想中渗透。比如,在短视频内近期校园题材剧情类短剧,在画面角落出现的书籍,视频主演不经意的话语……都在潜移默化中向大学生传递价值观念。这类情况的出现,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剥去政治化的外衣,学生将经过人为加工的事件当做“经验”所积累,并在大脑产生印象,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出现实生活。也是这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隐蔽性,避开了学生“被教育”“被管教”的抵触心理,顺应了大学生存在的逆反、标新立异的“00 后”追求。在满足日常放松娱乐需求的同时,大学生价值观被悄无声息地牵引。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具有诱发性

具有正向的价值观能够对人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反之亦然。网络生态环境所蕴藏的正向或负面的潜在价值观,都对大学生产生或深或浅的引诱性。随着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蔓延,到达一定程度表现为社会行为,进而争夺社会资源以及供给侧结果,可能造成亟待解决的社会事件。错误社会思潮以多样的外显形式,丰富的内容供给,在潜移默化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冲击高校青年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威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网络舆论话语权 [3]。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具有连锁性

作为与信息化时代共进退的青 语言表达动机强烈、观点传递情感充沛的显著特征 的网络传播媒介传播,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扩 来自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发言新颖化和大胆化。 们的独树一帜的看待新鲜事物见解及对传统 因而容易对一系列问题产生自己的“特有观点 酵并通过转发传播,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社会舆情。 的环境下,原有的社会经验,学校倡导的知识理念形成矛 征或行为表现出来

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协同的多元制约因素

(一)高校建设层面

1. 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重视不足现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稳定植根于教育第一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突破桎梏。越来越多高校尝试使用青年话语行文,但兼具青年话语与思政深度的 容稀缺, 甚至走向庸俗化、泛娱乐化误区,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影响人、引领人”的核心作 压力凸显,高校常感“心有意而力不足”。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研究不足导致诠释力欠佳,其浮于表面的理论话术在互联网中难以有效传播,收效甚微。

2. 师资网络素养薄弱

多数高校教师未能有效把握大数据等变革带来的育人机遇与挑战。首先,大数据意识强调全面数据和系统学习规范,但高校教师实现网络素养 阻力大,因学生学术研究困难上升,专门课程普及难度高。教师自身网络素养(如数字化意识、技术应用能力)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相较学科知识更为欠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网络素养的师资量,更需质上能有效融合传统思政理论与网络思政的教师。

3. 平台建设滞后

高校教学以线下为主,基础设施重点在教室阵地,学生网络监管及相关监控设施尚不完备。一方面,高校网络平台硬件存在无人化、少人化管理,部分形式大于实质;线上监测管控缺乏规范化管理,无专门化、分类化板块,平台互动性差。线上学习流于形式(如仅要求上传截屏),未能充分利用直播、问答、评论等新媒体形式进行素质教育,难以检验实效。另一方面,监测平台与运行平台融合度欠缺,线上内容与大学生生活脱节,无法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高校运行系统内部也缺乏组织协调部门统筹平台各级各类建设管理工作。

(二)学生主体层面

1. 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欠缺

大学生在网络信息获取上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面对社交媒体上的健康信息,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相信的信息,而对未被公众熟知或接纳的信息则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6],易受从众心理干扰。事实上,大学生难以在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观点,直接原因是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合理认识和正确判断,易站到他人视角盲目跟从观点,使思维被左右。

2. 主流价值认同待深化

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具有爆发快、类型多元的特点。网络上充斥着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倡导的价值观,常以博人眼球、夸大现实面貌示众。相比之下,我国主流价值观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内容,在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可能显得较为传统和刻板。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难以坚定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陷入价值迷茫。

3.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时间精力有限

高校学生面临专业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时间精力稀缺。系统性地参与需深度投入的思政活动或主动追踪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时间分配上处于劣势,易被更紧迫的学业或职业任务挤占。身处信息爆炸环境,学生更关注与学业成绩、学分绩点、评奖评优、就业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活动。对于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吸收的思想观念,主观投入意愿较低,在与学业相较下认为其“投入产出比”不高,故在时间精力分配上常做出取舍。

(三)社会舆论层面

1. 网络思潮复杂化

新时代网络传播不再由少数官方账号主导,转向百姓日常记录,但随之充斥多元价值观念。部分用户忽略主流意识形态,抛却高质量发展前提,以流量最大化为目标,将人文关怀标签化为“商业化”。各类声音此消彼长挑战公共秩序。网络主体的“去中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空间的易失序性,对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提高团结奋斗合力构成挑战[7]。

2. 社会支持机制不健全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参与主体责任未落实,缺乏“全员育人”中心环节。育人主体积极性调动不足,权责划分不明,社会支持机制缺乏应有关切。顶层设计滞后,缺乏一体化协同框架,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教育需求不适配。一方面,现有政策强调单一主体功能权责,忽视多主体协作机制;另一方面,主体间协同工作缺乏制度规范,行动呈个体零碎化、短暂性,缺少社会强制力支持。专家建议:规范使用自动化决策进行信息推送,鼓励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8]。

3. 舆论环境不稳定性

网络环境作为陌生人交往场域(公共广场),是异质社会场域,充满自由个体和多元信息。人们的信息需要交换需要、公共参与及民意表达诉求是其形成和稳定的动力[9]。在突发事件中,此场域成为新闻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消息传播快速模糊,舆论此起彼伏、众声喧哗,多元思潮交流交融交锋 [9]。网络事件是片面社会事实投射,信息频繁传递与中介干扰使舆论环境无法维持稳定平衡,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非平衡系统。社会舆论与大众点评压力导致舆论动摇,甚至事态发展偏离事实。

三、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四维一体协同体系

(一)形成意识形态核心要素与教育资源的动态融入的内容协同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 首先要实现意识形态核心要素与教育资源的动态融入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念灵活巧妙地与各类线上线下教育要素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方面,能够增强 国家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丰新颖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素广泛流通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思维要 合,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搭载整合全媒体平台构建" 一站式" 网络育人空间的载体协同

全媒体平台构建 " 一站式 " 网络育人空间,关键在于依托融合传播矩阵实现育人力量的协同增效。当前,高校通过整合多个媒体账号资源,构建起“教职工负责人 + 运营骨干 + 学生团队”三位一体的稳定运行架构。发挥主体合力,打破原有地缘限制,克服媒体由于分散对及时采取措施造成的干扰,突破传播载体缺乏统一管理的运行瓶颈。将网略育人平台作为“一站式”载体,发挥防范、检测、预警、行动等职能。高校利用线上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校内资源,发掘其蕴藏的精神文化价值。对潜在的意识形态危机提前分类分级疏解,定时监测含重点意识形态的关键词。“一站式”平台运行过程中,强化平台互动性,设立专业化心理咨询救助版块,保证育人载体的实用性。

(三)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与教育策略动态优化的主体协同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党委、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等共同参与,共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10]。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突破地缘因素,跨越时空界限,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权责主体链接。现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有所作为的社会化工程。调动高校校内各组织主体治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活力,畅通联系学生,回应学生需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重视度的认同感。

(四)建立涵盖过程监测与效果评估的闭环评价体系的评价协同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在理论教材层面,已有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针对网络舆论的监控、预警和引导进行研究阐述。高校在实践层面力图实现过程监测与效果评估的闭环评价体系的评价协同。例如,北京大学以融合传播矩阵的新形势,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轻重相融,以内容建设为路径,突出价值引领。将内容优势转化为网络育人优势。方面创作深度精品,抓住重大节点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敏锐发掘优秀作品播亮点,结合本校校史及当地特色厚重的人文地理资源,整合大学生创新创造资源亮点,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现象级短视频力作。另一方面,巧用量化传播方式,统计全网浏览总量与在线观看红色作品人数,聚焦评论饱含正能量关键词。利用高校融媒体中心挖掘潜在正能量,引导学科资源,探索知识育人新模式,打造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的高质量融媒体产品。以短视频传播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时代特色的素材,创新更多灵活多样的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思政教学范例,将教育检测过程与育人建设成果链接,实现程监测与效果评估的闭环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12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3] 盖逸馨 , 张力丹 .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22, (12): 138-143

[4]王淑荣 , 崔昊 . 数智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研判及对策 [J].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025, (04): 19-26.

[5]莫伶 , 徐成芳 .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J]. 社会科学家 , 2023, (05): 149-154.

[6]葛元霄 , 石晋阳 . 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甄别的影响因素探究 [J]. 情报探索 , 2020, (05): 16-23

[7]黄森森, 陈德祥. 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06): 96-104.

[8]“司法部”微信公众号《加快构建网络数据安全法规制度体系 全面提升治理监管能力》

[9]张瑜. 论社交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 (11): 86-

[10]黎海波 .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N]. 光明日报 , 2022-12-23(6通讯作者:魏志强(1982-),男,博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HBSZKT-2025046),2025 年河北省高校党建重点课题(GXDJ2025A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