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韩晨晨
河北省廊坊市第三十三小学 065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详细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欣赏古诗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背诵默写、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和表达技巧,能够准确且流畅地运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要求。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得到培养与提升,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此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坚实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1. 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素养:构建教学的深厚底蕴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是提升古诗教学质量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基础,还应具备对古诗词背后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例如,教师应熟悉古诗词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以及诗词中涉及的典故、风俗等,以便在讲解时能够信手拈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背后的边塞风情,或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反映的战乱沧桑,让学生不仅学会诗词本身,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培养其历史和文化素养。
2. 注重字词教学与语言建构: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字词是构成古诗词的基本元素,也是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桥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细致入微地讲解每一个关键词汇的含义、用法及其在古代语境中的特殊表达,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语言认知。例如,在教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详细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尽”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其背后的自然景象和情感寄托。
同时,通过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改写古诗词,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语言建构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如让学生以现代文重新诠释孟浩然的《春晓》,鼓励他们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想象和创意,使古典与现代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思维能力:构建思维的网络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化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信息,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诗词的知识框架,包括作者信息、诗词主题、意象分析、情感表达等方面。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明月”、“酒”、“天上宫阙”等意象出发,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对所学诗词进行分类整理,如按作者、朝代、题材等维度进行分类,这不仅能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信息整合和创新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视觉与情感的共鸣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将古诗词中的抽象意境具象化,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下,更加深刻地感受诗词之美。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播放描绘山林幽静、月光如水画面的视频,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体会诗人笔下那份宁静致远的心境。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诗词鉴赏活动,如对比不同版本的诗词朗诵、分析不同画家对同一诗词的视觉解读等,这些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热爱。
5.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文化传承:让古诗词走进生活
古诗词虽为古代文化遗产,但其蕴含的情感、哲理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应积极寻找古诗词与小学生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例如,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月饼,同时分享自己对诗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古诗词创作比赛,如以校园生活、家庭趣事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还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格律、韵脚等规则,从而实现对古诗词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素养、注重字词教学与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导图培养思维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文化传承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玉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04): 86-88.
[2]黄彩红.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J]. 嘉应文学, 2024, (08): 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