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朱莉丽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六十一中学 050300
引言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如今的敦学关注人的综合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化育人是育人的重要方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而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将艺术类学科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艺术类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本文中,教师则将目标聚焦到美术学科,探究在美术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解码视觉符号:让传统元素“看得见”
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元素的基本特点,并学会在创作中合理运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模仿传统图案,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他们对传统美学的感知能力。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结构本身就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以“汉字的视觉联想”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福”字作为教学案例。这个字左右结构的平衡关系,笔画之间的疏密对比,都反映了传统艺术追求和谐的美学原则。教学中不必过多讲解文字演变历史,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上下左右的对称关系,笔画粗细的变化规律,整体结构的稳定感等。当学生完成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尝试将这些结构特征转化为装饰纹样,比如用重复的曲线表现“福”字偏旁的流动感,用对称的几何图形强化字体的稳定感。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帮助他们理解传统纹样的构成原理。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春节元素入手,比如展示不同地区的年画作品。通过对比观察,学生会发现红色在各种年画中占据主要位置。这时可以简要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代表着喜庆、吉祥的情感表达。在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为教室设计春节装饰,要求他们根据节日氛围选择合适的色彩组合。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色彩不仅是视觉元素,还承载着文化意义。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小学生的要求应当适中。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兴趣和基本认知,而不是掌握专业的艺术理论。评价标准也应侧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意表现,而非技法的熟练程度。
二、联结生活情境:让文化情感“活起来”
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可以从节庆文化和地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以“节日的餐桌”这个教学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更丰富的教学活动。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前后,先让学生观察家中节日餐桌的变化。比如春节时,餐桌上会有饺子、年糕等特定食物,还会摆放红色餐具或装饰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食物和装饰会出现在节日餐桌上?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
在绘画创作环节,不要求学生机械地临摹食物或餐具,而是鼓励他们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节日餐桌场景。可以是全家人围坐吃饭的热闹场景,也可以是某个特别的餐具或装饰品的特写。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节日氛围的感受。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节日餐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加入更多细节,如餐具上的花纹、食物的造型等。在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互相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这样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习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元素,理解这些元素背后的情感价值和生活智慧。
三、活化传统材料与技艺:让传承之手“动起来”
让学生亲手接触传统材料和尝试代表性工艺,是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认同感和理解工艺原理的有效方式。这种直接的体验式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以“盘筑成型”单元为例,这是让学生体验陶艺古法的良好契机。泥条盘筑作为一种古老的制陶技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其核心工艺原理是通过叠加和塑形泥条来创造三维形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瓶子巧变化或其他简单器皿,重点不在于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造型,而在于让他们体验泥料的特性和塑形过程。
教师需要先向学生介绍泥条盘筑的基本方法:将泥料搓成长条状,然后一圈圈盘绕叠加,通过手指的按压使泥条之间紧密结合。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传统造物的智慧。学生在操作时会发现,泥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塑形效果,太湿容易变形,太干则不易粘合。这种对材料特性的直观认识,是理论学习无法替代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朴素美学观念。他们制作的器物可能不够规整,但这种不完美恰恰体现了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应着重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意表达,而不是过分强调技艺的熟练程度。当他们亲手将一团泥巴变成一个有形的器物时,那种成就感和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会远比听一堂理论课来得深刻。这正是体验式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所在。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关键在于“融合”而非“灌输”。通过解码视觉符号、联结生活情境、实践传统技艺三大策略,当学生能在“汉字的视觉联想”中体会线条的韵律美,在“节日的餐桌”主题中运用色彩表达文化情感,在“盘筑成型”活动中体验泥料塑造过程,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为他们能够观察、理解并在创作中实践的具体对象。
参考文献:
[1] 王 焱 . 传 统 文 化 在 美 术 教 学 中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J]. 教 育界 ,2025,(15):17-19.
[2] 刘丽娟 .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与实践 [J]. 读写 算 ,2025,(19):139-141.
[3] 曾行宝 . 小学美术跨学科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式教育的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6):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