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马赛 黄露莹 薛林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 陕西咸阳 712000
引言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增强,《巴黎协定》及各国碳中和承诺为高排放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机遇。炼化企业作为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依赖化石能源,存在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大、污染物排放集中等特征。我国提出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炼化企业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背景下,炼化行业转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是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本文将结合行业特点和政策趋势,系统分析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碳中和战略与炼化企业的低碳压力
1. 全球与国内政策驱动
全球范围内,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气候政策,已将碳排放管理纳入贸易和投资体系。我国《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为炼化行业设定了节能降碳的硬性目标。
2. 行业碳排放特征
炼化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化工反应过程以及能源供应链环节。由于装置规模大、工艺流程长,能耗和排放集中,尤其在催化裂化、加氢精制、乙烯裂解等装置中,单位产能碳排放量较高。根据公开数据,2020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 12.3GtC02e ,占全球约 27% ,其中石化行业年排放量约4.45亿吨 C02 ,占全国总排放量约 4% 。这意味着炼化行业在国家“双碳”进程中承担着重要减排任务。[1]
3. 市场与社会压力
下游消费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投资机构逐步引入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考核标准,迫使炼化企业将低碳发展作为品牌形象和资本运作的重要内容。
二、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挑战
1. 能源结构依赖化石能源
炼化生产以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替代能源比例低,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碳排放基础。
2. 技术升级难度大
清洁生产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技术投资高、周期长,需要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 装置改造与生产连续性矛盾
炼化装置通常连续运行,停产改造意味着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增加了企业转型的不确定性。
4. 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
低碳转型需要增加前期投入,而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更大。
三、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1. 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风电)用于厂区自供。推广天然气替代高碳燃料,减少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使用。
2. 提升能效水平
通过热能回收、余热发电等技术降低能源浪费。对生产装置进行节能改造,如优化换热网络、降低压缩机能耗。[2]
3. 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推进催化剂升级,减少反应副产物和废气排放。引入CCUS 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加以利用或封存。[3]
4.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实现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如利用焦化副产气制氢。
建立石化与下游产业联动的循环产业链,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
5. 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
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装置运行的智能优化与预测性维护。
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精准掌握碳足迹。
6. 典型案例分析
1. 镇海炼化节能改造案例(4.85 亿元投资、节煤 13.2 万吨、减排 36 万吨 CO2⟩ )2. 青岛炼化“渐进追赶”能效管理模式(连续12 年行业前列)3. 芳烃装置低温余热回收技术(显著降低能耗与碳排放)4. 氢能助力绿色炼化( 100% 蓝氢/ 非化石能源来源)
四、典型案例分析
1. 中国石化绿色转型实践
中国石化提出“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在部分炼化厂区建设光伏电站、推广生物基材料、实施能效提升改造。部分企业已实现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连续下降。[4]
2. 国际经验借鉴
壳牌、BP 等国际能源巨头,已在炼化业务中引入可再生能源、布局氢能产业链,并加大CCUS 示范项目投资,推动炼化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五、政策与企业协同推进建议
1. 政策支持
政府应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增加绿色信贷和财政补贴力度,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成本,例如,在镇海炼化的节能改造项目中,地方政府给予了能源审计、节能专项资金等支持,有效降低了项目投资压力。
2. 行业协作
建立行业低碳技术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技术落地。
3. 市场引导
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采购等机制,提升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碳中和战略为炼化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也为行业创新和升级提供了历史机遇。炼化企业应以能源结构优化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管理为支撑,构建涵盖原料获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废弃物处理全链条的低碳体系。同时,需要政策、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形成推动炼化行业绿色转型的合力。只有这样,炼化企业才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镇海炼化、青岛炼化等案例表明,通过节能改造、技术创新与绿色能源结合,炼化企业不仅能够减少碳排放,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5]
参考文献:
[1] 张旭.“双碳”目标下炼化企业转型发展思考与对策分析[J]. 现代化工 , 2022, 42(4): 1-6.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04.001.
[2] 戴厚良. 我国化工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 2024, 26(6): 170-178. DOI:10.15302/J-SSCAE-2024.06.021.
[3] 蒲田, 胡建清, 周红军, 徐春明. 炼化工业碳减排路径与电化工/电供能技术发展综述 [J]. 石油学报 ( 石油加工 ), 2023, 3
[4] 王强 , 李伟 , 刘志刚 . 传统炼化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方案探讨[J]. 现 代 化 工 , 2023, 43(6): 52-57.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3.06.008.
[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绿色可持续石化新使命[R]. 北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