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GNSS 定位在山区控制测量中的误差特征研究
翁强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引言:
由山区地貌和气象条件带来的诸如多路径反射、卫星信号遮挡、大气电离层与对流层延迟等多样误差,共同对定位精度及测量可靠性造成影响,鉴于传统途径难以实现亚米级测量需求,本研究系统梳理山区 GNSS 误差来源及其时空特征,把观测与模型校正相融合,探寻高效的误差抑制及优化策略,提高控制测量精准度及可靠性,同时考量工程应用的实际效果,且为测站布设及观测流程的优化提供可参考依据。
1. 高精度GNSS 定位误差来源与特征分析
1.1 多路径效应引起的测距误差
复杂地形连同植被会生成大量反射信号,GNSS 接收机不能区分直接波和反射波,进而造成伪距测量出现偏差,若接收机天线处在山谷或峭壁下方,经地面与山体反射,卫星信号进入天线,和直接路径比,反射路径更长,造成接收机接收到延迟性的信号。伪距误差可达到数米这一量级,特别是进行低仰角卫星观测时,误差情况更甚,多路径误差呈现出时变特性与空间随机特性,短基线差分技术难以做到彻底消除,需把场地特征、天线增益模式与滤波算法结合做综合处理,由多路径引发的信号相干性减弱,会让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稳定性受扰,引起定点固定解收敛速度减慢。在实际测量时,应周全地分析安装点周边环境,估量周边反射源的特性属性,进而可采取针对性的抑制办法 [1]。
1.2 地形遮挡与弱信号下可见卫星减少
山区的高差极为剧烈,特定观测时段里,周围的群山会把部分卫星信号挡住,引发可见卫星数量急剧下滑,若把常规观测仰角调至 15°以下,处于遮挡区域的信号质量进一步减退,C/N0 值呈下滑趋势,接收机跟踪环路很难进行稳固的跟踪,甚至引发信号丢失现象。此时导航解算所可用的卫星短缺,影响到模糊度解算与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收敛用时,卫星几何分布若不均,会引起 PDOP(位置精度因子)增大,直接冲击平面与高程的精度,在存在弱信号的环境中,多路径抑制及增益天线一定程度上可发挥改善功效。针对存在极度遮挡的区域,可采用倾斜天线、借助辅助基站观测,或运用多频多星座观测,提高可见卫星的数量及改善几何布局,以此维持定位精度与观测的连贯性。
1.3 电离层与对流层延迟引发的时域误差
电离层延迟与对流层折射,是影响 GNSS 定位的主要电磁传播误差,在高海拔的山区里,电离层电子密度有剧烈的起伏变化,尤其是在太阳活动的高峰阶段,延迟误差能攀升至数米,电离层延迟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多频观测可经线性组合来消减一阶电离层误差,但校正高阶延迟,还需精密电离层模型的辅助。对流层延迟受大气温度、气压和湿度的影响极为明显,山区气象情况多变幻,尤在峻岭谷地之中湿度分布差异明显,让对流层延迟模型的误差有所增大,妨碍基线解算与 PPP 精度达成,时域误差将引发测量结果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系统漂移现象,需要把实时气象数据或者水汽探测设备结合起来,采用实时对流层延迟评估方式,以减少大气误差对GNSS 观测产生的干扰。
2. 高精度GNSS 定位误差抑制与优化策略
2.1 多路径抑制技术与天线布局优化
为应对多路径效应,可采用拥有高前向增益与低后向响应特性的高精度GNSS 天线,从而减少地面与周边障碍物反射信号的干扰,应把天线架在开阔平台或被提升的基座上,使天线远离岩壁与大面积金属物,需让周边 ⩾10 米的区域不存在明显反射源。可依托角度截断(mask angle)做设置,隔绝低于15°的卫星信号干扰,降低反射引发的干扰,软件端可借助多路径延迟估计算法,如采用线性组合滤波或卡尔曼平滑,结合观测残差判别并排除多路径杂波观测,若条件得以满足,可采用双天线达成同频接收,借助相互校验消除反射波干扰,进一步增进测距稳定性。
2.2 高视角卫星观测与动态跟踪接收机设置
为达成可见卫星数与PDOP 值要求,测前要进行视图分析,选用高视角(仰角 >20∘ )卫星为主的观测途径,降低低仰角受遮挡以及多路径影响出现的概率,动态跟踪接收机要有快速调节环路的能力,若信号质量出现急剧变化,能自适应地调节跟踪灵敏度与环路带宽,达成对弱信号的稳定跟踪。可投放临时辅助基站,在遮挡严重的区域实施基准观测,凭借实时差分校正(RTK)供给高精度定位参考,若采用 PPP 这一技术,要采用多频多星座数据启用,结合增强星历跟钟差产品,助力模糊度迅速收敛,减少卫星几何分布不足引发的精度降低。
2.3 实时大气模型应用与差分校正技术
就电离层与对流层存在的误差而言,不妨应用实时电离层延迟模型,借助观测值开展电离层残差校正;对于对流层误差,可借助实时水汽探测站数据,或数值气象预报产品产生的对流层延迟估计来校正,把实时大气校正数据导入到 GNSS 接收机中,大幅降低大气误差的残留量 [2]。在差分校正事项里,可采用成都地区、相邻基站网络的连续运行参考站,马上输出差分修正的值,采用网络 RTK(NRTK)技术给流动站输送,保障测点在信号微弱环境中依旧可实现厘米级精度,可配合本地微观气象监测(气压计、水汽探测仪)实施,即刻得出对流层湿延迟的修正数值,推动PPP 和RTK 实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结论
凭借观测及模型的仿真处理,剖析山区 GNSS 定位里多路径、遮挡以及大气延迟等误差的特性,采取多路径抑制、高视角观测与实时大气校正等办法,达成定位精度从米级到厘米级的跃升,测量稳定性实现大幅提高,所提出的综合技术具备工程可行性与推广意义,可对山区高精度测量形成支撑,未来可把气象监测以及无人机航测的数据结合,完善测量流程与误差模型,提升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云秋 , 曹文继 , 赵冰 , 等 . 新型低功耗高精度 GNSS 定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J]. 现代传输 ,2025,(01):65-68.
[2] 徐乐 , 王开华 , 刘伟良 .GNSS 视频 MEMS 加速度一体化设备在安全监测行业的应用前景 [J]. 传感器世界 ,2024,30(12):1-6.
作者简介:翁强,出生年月:1967 年4 月,性别: 男,籍贯: 辽宁省兴城市,民族: 满,学历: 大学本科,职称: 测量工程师,研究方向: 地质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