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李艳丽 王兴龙

钟祥市第六中学 钟祥市承天小学

一、语言建构: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中夯实基础

语言建构是核心素养的根基,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形—义—用”的认知网络。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字形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为语言建构提供了天然的切入点。例如,在“春”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其上部“三横一撇”象征草木生长,下部“日”代表阳光,通过字形拆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意象。这种字理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更在潜意识中构建起“汉字—自然—文化”的关联体系,使语言学习超越符号记忆层面,成为文化认知的起点。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需依托真实语境的创设。传统教学中“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言建构强调“在运用中学习”。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组合”的方式重构诗意:将“明月”“江水”“孤舟”等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用现代汉语描述不同组合下的情感基调。这种活动既训练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又深化了对古典诗词审美特质的理解,使语言建构与审美创造形成有机联动。

语言建构的过程亦需关注个体经验的融入。每个学生都是带着独特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日志”等形式鼓励学生记录日常语言现象,如方言词汇、网络热词等,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这种开放性的语言实践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更能帮助其建立“语言即生活”的认知,使语言建构真正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载体。

二、思维发展:在文本解读中培育批判性与创造性

思维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其关键在于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构建开放性的思维场域。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诸葛亮为何选择大雾天气?”“如果曹操改用火箭攻击,故事会如何发展?”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却能迫使学生跳出文本表面,从气象知识、军事策略、人物心理等多维度进行推理分析,在思维碰撞中培养逻辑性与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依托“再创造”活动。传统教学往往将文本视为静态的知识载体,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维发展强调“与文本对话”。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诗意改写”:将五言绝句扩展为现代散文,或为古诗配画并撰写说明文字。这种活动要求学生突破原有文本框架,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思维工具箱”。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归纳语言规律。例如,在教授说明文时,可引导学生用流程图呈现事物发展过程,用鱼骨图分析因果关系。这种结构化思维训练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使思维发展真正服务于终身学习。

三、审美创造:在语言艺术中滋养精神品格

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升华,其本质在于通过语言艺术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古典诗词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平仄对仗、意象营造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教师可通过“诗词吟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韵之美:选择《春晓》《静夜思》等浅近诗作,指导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再现诗意情境。这种身体性的审美实践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使学生在声音韵律中体会汉语的节奏感与音乐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需通过“共情体验”得以实现。教师可创设“角色代入”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隔阂,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在寒夜中徘徊的孩子,用第一人称叙述心理活动。这种深度共情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更能使其在理解他人困境的过程中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

审美创造的最高层次是“表达之美”。教师可通过“微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将审美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为校园美景写一段描写文字,为经典诗词配一幅插图并撰写说明,或创作一首反映童年生活的短诗。这些活动要求学生调动感官体验,运用修辞手法,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审美创造。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文字能引发他人共鸣时,其审美自信与创造力将得到双重提升。

四、文化传承:在语言浸润中厚植精神根基

文化传承是核心素养的灵魂,其使命在于通过语言学习构建文化认同。汉字教学是文化传承的起点,每个汉字都是一部微型文化史。例如,“家”字由“宀”(房屋)与“豕”(猪)组成,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以畜养家”的生活方式;“仁”字由“人”与“二”构成,蕴含着“二人相处需以爱相待”的伦理观念。教师可通过“汉字文化小讲堂”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使语言学习成为文化认知的窗口。

古典文学是文化传承的宝库,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承载着民族精神基因。教师可通过“文化主题阅读”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传统文化:以“忠义”为主题阅读《三国演义》片段,以“坚韧”为主题品析《愚公移山》,以“智慧”为主题赏析《田忌赛马》。这种主题式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知识网络,更能使其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传承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教师可设计“传统文化新解”活动,鼓励学生用现代视角重新审视经典:为《孔融让梨》设计新结局,用漫画形式表现《守株待兔》的寓意,或为传统节日创作宣传标语。这些活动要求学生既尊重传统精髓,又融入创新思维,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化故事时,文化传承便真正从“知识记忆”升华为“精神认同”。

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生态,教师专业发展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未来,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当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思维视野和创新的实践能力时,核心素养培育才能真正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 林爱兰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5,(07):36-39.

[2] 付秀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J]. 中小学电教 ,2025,(Z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