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研究
鞠秀奎 刘露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之一,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备受关注。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适应认证要求、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通过分析其内涵、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创新的逻辑进路,以期为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的内涵解释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是指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组织、有效实施和严格评价等环节,养成一套系统性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满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等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1]。首先: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中心”是核心理念,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实际需求与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要深入研究实践教学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其次,“产出导向”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特点之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实际收获与能力提升,而非单纯追求教学内容完成。在具体体育实践教学中,这要求教育者时刻关注学习效果与学生能力变化,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准确评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情况与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学校与社会需求,反向设计培养体系与内容,重视培养教育专业学生卓越教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持续改进”可以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良好运行。它要求教育者对教学环节进行全面、动态评价与审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举措,持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中心”理念未贯穿与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教师主导”现象,“学生中心”理念价值未得到真正发挥。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对“学生中心”理念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培养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也未能将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指标,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及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了解不足,且缺乏探索优化意识。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当前,部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师资队伍不完善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与指导,严重制约实践教学开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招聘机制不完善:当前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常过于注重学历和职称等硬性条件,而忽视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第二,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第三,激励机制欠缺: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明确考核和评价标准,也缺乏资金和资源支持,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持续性改进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缺乏持续性改进动力和机制。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缺乏对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监控和管理。常规总结与反思工作形式化,仅局限于报告或表格填写,成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意识和能力,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分析与思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且重视度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得到及时监控和管理。
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创新的逻辑进路
(一)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对市场和行业需求调研挖掘,基于需求制定明确、具体培养目标。同时必须要本着“学生中心”教学理念,注重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培养。其次,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增加实践课程和项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后,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建设高标准教学场地、器材设施及师资力量等,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选拔。在招聘实践教学教师时,应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确保教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次,加强培训与交流:通过定期教学培训、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视野。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教学奖项、提供科研资助等方式,对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表现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和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完善过程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完善过程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建立科学考核标准:学校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实践教学计划,为考核工作提供明确依据。其次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来进行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除了传统考试评分外,还可以结合实践报告、实际教学操作、同伴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实践教学成果。最后应加强过程控制: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建立有效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可优化点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动态完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四、结束语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对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该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过程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优化策略。未来,随着教育行业不断发展和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养成机制相关研究将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体育教育专业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辉映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基于“目的适切性”质量观的视角 [J]. 体育学研究 ,2022,36(04):66-74.
1 作:鞠秀奎,男,1980.1,籍贯:,汉族,工作单位:,研究生学历,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2 作:刘露,女,2002.8,籍贯:湖南岳阳,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基金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养成机制与效果评价。(编号:JG22DB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