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石龙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对于具备专业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技术工人的使命,其中汽车维修专业更是直接关系到汽车行业服务品质和技术更新的关键领域。然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基于岗位能力和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分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破解“一刀切”困境,提升教学有效性

初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动手能力差异显著,以往的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多元起点,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则“跟不上”。而分层教学通过动态分组,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从而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知识的吸收率。

(二)有助于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当前,汽车维修行业呈现“技术迭代快、岗位细分明”的特点,机电维修工、钣金工、新能源汽车高压电工等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深度与广度要求差异明显。分层教学可以模拟企业真实的人才梯队结构,让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不同的岗位,如低层级可对应快保技师基础岗位,侧重标准化流程执行;中层级指向主修技师技术骨干,强调故障分析和决策能力;高层级瞄准班组长或服务顾问,培养沟通协调与管理能力。这种设计与企业用人标准同频共振,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匹配岗位,缩短适应期。[1]

(三)有助于激发学习内驱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例如,擅长理论的学生可通过研究型任务深化原理理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能在实操项目中积累经验;综合素养突出的学生则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模拟。这种“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设定,能有效缓解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在优势领域建立自信,进而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优化资源配置

分层教学倒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需基于学生前期测试成绩、实操记录等大数据精准诊断学情,设计阶梯式任务单、开发模块化微课资源,并针对不同小组实施差异化指导。同时,学校可依托分层机制重点培养拔尖学生,或对后进群体进行专项补差,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精准定位学生层级

基于岗位能力开展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实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精准分层。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中职学校应开展“三维评估”,通过理论知识测试、实操考核、职业倾向问卷三个方面,结合访谈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目标诉求。例如,可以采用“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图谱”(涵盖 20 项核心技能点)作为测评工具,将学生分为A(熟练)、B(合格)、C(待提高)不同的层级。其次,每个月要通过发动机拆装达标率、电路图识读速度等阶段性考核,对层级进行重新划分,允许 C 层级的学生在掌握单项技能后升入 B 层级,从而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避免出现标签化效应。最后,应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各阶段技能进步轨迹、典型错误及改进建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2]

(二)对接岗位梯度,明确各目标分层培养的规格

对学生的层级进行精准确定后,教师应参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调研结果,将培养目标拆解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三个层级。需要注意的是,各层级目标需与企业共同制定,确保与岗位能力模型一致。其中,基础层主要是面向一线操作岗,掌握换油、四轮定位等汽车日常维护、刹车片、雨刮器等简单部件更换等标准化流程,达到“规范操作无失误”;对应企业的“学徒工”岗位。提高层面向技术主修岗,能独立完成发动机 / 变速箱中等复杂度故障诊断,如传感器失效导致的怠速不稳、底盘四轮定位参数优化和系统调整,具备“问题分析 + 解决方案输出”的能力,对应“主修技师”。而拓展层则面向技术管理岗,熟悉整车电气系统原理,尤其是新能源车辆高压安全等方面,能制定维修方案并指导团队协作,同时掌握客户沟通技巧,对应“班组长”或“服务经理”。

(三)开发阶梯化课程包,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实践,要在明确分层目标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按“认知—模仿—熟练—创新”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开发阶梯式的课程。首先,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以“安全操作规范”“常用工具使用”胎压测量、机油液位检查等“基础检测项目”为核心,采用微课 + 现场示范的教学方式,确保所有学生过关。其次,进阶模块内容进行分组选学,针对提高层设计“典型故障案例库”,如帕萨特 B5 启动困难、丰田卡罗拉空调不制冷,并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预演故障现象,再进入实车验证。最后,拓展模块则应针对拓展层引入企业真实工单,要求学生撰写包含检测步骤、数据记录和结论的报告,并联合市场营销课程开展“维修接待模拟”,如让学生扮演前台顾问与客户沟通需求;结合机械制图软件开发“个性化改装方案设计”,培养创新能力。[3]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差异化指导相结合

为有效提升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教师还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搭建“校企双元实训场”,让学生前半段在学校实训室完成基础技能训练,后半段到合作企业的车间参与真实生产,实现“校内练兵—企业实战”的无缝衔接。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法,每组含不同层级学生进行混合编组,设置“师傅带徒弟”角色,通过“讲解—示范—纠错—总结”流程促进生生互动。例如,在发动机大修项目中,可以让 AA 层级学生负责缸体测量与镗削工艺指导,B 层级学生执行零部件清洗与组装,C 层级学生学习扭矩扳手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利用 AR 技术辅助复杂结构认知,通过 VR 模拟高压电安全操作场景,降低实操风险;使用教学平台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五)改革教学评价,建立“过程 + 结果”的多元考核机制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为此,教师首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操规范性、任务完成效率等方面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其次,要重视技能考核,按不同的层级设置不同的实操考题,如基础层考查“更换正时皮带”,提高层考核“诊断发动机抖动故障”,拓展层则考查“制定全车电气系统检修计划”。最后,要重视职业素养评价,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在跟岗实习中的表现打分,如遵守考勤制度、团队协作意识等。最终成绩以“等级证书 + 评语”形式呈现,由此不仅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标注学生的优势领域与发展建议。[4]

三、结语

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实践,要通过精准识别学生差异、对接行业需求,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真正服务于个体发展;以岗位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由此促进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 .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J].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05):135.

[2] 梁朝彦 .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教学研究 [J]. 内燃机与配件,2020,(11):262-263.

[3] 闫秀祥 .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分层教学策略创新研究[J].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4,(04):71-73.

[4] 施锌涛,蒋辰 . 分层教学法在汽修专业汽车维护中的应用探究 [J]. 时代汽车,2023,(19):61-63.

姓名 :石龙,出生年月:1997 年 2 月,性别:男,籍贯:安徽泗县,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