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
袁伟
苏州市吴江区盛湖学校 215200
引言: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阶段正值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塑造品格、培养意志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运动技能训练,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建立长效运动机制,进而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深入探讨。
一、强化技能训练,提升运动水平
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技能训练内容,采取科学有效训练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必要运动技能,提升其运动能力和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初中生掌握各类基础性较强运动技能,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运动水平。教师要制定周密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学生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巩固提高其技能水平,而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则要从简单动作入手,加大训练力度,耐心指导帮助其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只有强化技能训练环节才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扎实运动技能基础,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以初中篮球教学为例,篮球运动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意识,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备受学生欢迎。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围绕手型、传接球、运球、投篮以及步法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手型,左右手心相对虎口张开,五指自然分开,双手拇指相对,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让学生体会手腕发力、手指触球动作要领。待学生初步掌握传接球技术后可将其与体前变向运球练习相结合,提高学生手、眼、脑协调配合能力。在运球训练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运球姿势,屈肘握拳,手腕放松,上臂与前臂成直角,在腰胯附近运球,运球时眼睛始终注视前方,培养其视野意识。再进行行进间运球练习,分为慢速运球、变速运球、变向运球等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运球技术。投篮则从最简单双手胸前投篮教起,强调击球点、持球手法、出手角度、球速、下蹲幅度、挺胸以及屈腕等细节动作要领,通过静态练习先让学生掌握基本投篮技术,而后逐步增加移动跳投等难度,直至让学生在实战对抗中灵活运用。步法方面主要训练起动步法、跑动中急停、转身等,要求动作连贯有效、步幅均匀、速度适中,为掌握其他技术环节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活动形式,激发运动兴趣
单调枯燥体育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新颖有趣体育活动则能带给学生全新感受,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运动乐趣,在身心愉悦中掌握运动技能。因此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桎梏,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探索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体育游戏,开展各类趣味性强、参与度高体育活动,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学校层面也要给予充分重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课外体育活动,举办班级、年级乃至校际体育竞赛,成立各类运动社团,在全校形成浓厚体育氛围同时为学生走近体育、热爱体育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羽毛球运动规则简单易懂,男女老少皆宜,在学生群体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其趣味性强优势,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教学环节,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比如在正式训练前,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做一些模仿小动物动作准备活动,如模仿小兔跳跃、小鸟展翅等,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促进学生肢体协调性发展。又如利用横拍来回颠球环节设计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颠球 5 次后交接,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在良性竞争中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在正式技术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解羽毛球基本站位要领并假设场上形势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场景下应采取何种站位,既增强教学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而在实战对抗训练时,教师还应当别出心裁设置一些障碍,如在场地某些区域设置小标志物,要求学生在回球过程中需绕过障碍或回球落点需避开障碍,通过设置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回球落点控制能力,培养其临场应变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意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练习,巩固提高所学技术。学校可成立羽毛球社团,聘请校外优秀教练定期授课,进一步满足学生羽毛球运动需求。在丰富羽毛球教学形式内容过程中,学生羽毛球兴趣必将得到充分激发,进而推动其掌握过硬羽毛球技术,感受羽毛球运动独特魅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养成运动习惯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物质条件,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将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学校还要注重家校合作,定期向家长宣传体育运动重要性,引导家长加强与孩子运动方面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体育锻炼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建立科学体育运动评价体系也十分必要,教师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情况,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全面考察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养成情况,以评价促进学生运动习惯形成。唯有形成学校主导、教师引导、家长配合长效机制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运动习惯,真正将运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价值。这需要体育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创新体育活动形式,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需要学校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体育竞赛为学生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需要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强与孩子运动方面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需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圣军 . 功能性训练对初中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影响 [J]. 田径,2025,(05):54-56.
[2] 庄益强 .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方法探究 [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 第十一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 . 大连育文中学教育集团魅力中学;,2025:791-793.
[3] 林飞 . 初中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 [J]. 体育风尚,2023,(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