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作者

林怡婧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7530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从学习设计、实施管控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论述。目标导向规划能有效确立学习方向,明确任务路径;过程管控机制保障学习质量,促进深度参与;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完整项目式学习闭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思维,为学生未来信息社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评价

一、项目式学习设计,目标导向规划

项目式学习设计须从学情分析起步,充分考量学生认知水平、兴趣倾向及信息技术基础,进而确立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且具挑战性学习目标。合理目标设定应遵循近迁移原则,既要立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又需创设适度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与探究欲望。目标类型宜多元化设置,不仅关注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更应重视信息素养培育、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及团队协作精神养成。项目主题选择还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具真实情境与现实意义,可以考虑校园网站建设、数字媒体创作、智能家居设计等领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项目任务分解作为设计关键环节,教师需将复杂项目拆分为若干逻辑相关子任务,确保每项子任务难度适中,挑战性与可达成性平衡。任务设计应蕴含渐进式学习路径,由简至繁,由浅入深,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螺旋上升。教师须预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策略,构建全面支持系统。同时,项目规划阶段还需考虑资源保障,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学习材料及技术支持等要素,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此环节尤应注重学习空间创设,打破传统教室局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协作与创造机会。

二、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有效管控

项目式学习实施阶段先需建立明确规则与流程,通过任务单与进度表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分工与成果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认知并提高执行效率。教师角色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资源提供者与过程引导者,适时介入且给予必要指导而非包办代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小组合作机制建设,基于学生能力特点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明确组内角色分工如技术主管、资料收集员、成果整理员等,促进优势互补与责任共担。教师需建立组内沟通协调机制与冲突解决流程,引导学生和谐协作推进项目。同时,技术环境构建亦不可忽视,应根据项目内容选择适宜网络平台或软件工具,搭建云端协作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与过程记录,使项目实施既有线下交流深度又具线上协作广度。信息安全意识培养也要贯穿项目全程,通过引导学生注重数据保护、版权尊重及网络言行规范,达成技术应用与道德养成双重目标。

学习支架搭建构成实施环节核心,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提供认知支架、元认知支架及情感支架,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与发展瓶颈。认知支架包括学习资源库、技术指导文档及专题讲解,助力学生克服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作品创作等关键技术难点;元认知支架主要通过学习策略指导、思维导图构建及反思框架设计,促使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整与持续优化;情感支架则通过建立积极学习氛围、设置成就里程碑、组织阶段性展示交流等方式,维持学生学习动力与积极情绪。项目实施全程应重视形成性监测机制,通过设置阶段性检查点、定期小组汇报会及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调整实施路径,保障项目按预期目标顺利推进。教师更需关注进度调控与资源配置,对进度滞后学生或小组提供针对性帮助,对优势突出学生布置拓展任务,实现整体推进与个性化指导并重。值得注意,过程管控并非过于刚性管理,而应保持适度弹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路径,容许合理错误与失败尝试,培养创新精神与风险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真正体现项目式学习实践性与探究性特点。

三、项目式学习评价,能力全面提升

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构建须秉持多元主体、多样方法、全程评价原则,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局限,实现评价方式与学习过程深度融合。评价主体应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外部专家评价等多元视角,形成全方位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与全面性。评价内容必须超越知识掌握层面,拓展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技术应用水平、问题解决策略、创新思维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等多维度,彰显项目式学习综合性特点与核心素养导向。评价标准制定须参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结合项目具体目标与任务特点,形成清晰可操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详细评分量规明确各等级表现特征,使评价过程更加透明化与规范化。项目评价工具选择应注重多样性与适切性,可以综合运用观察量表、作品分析、过程记录、访谈交流等方法收集评价证据,避免单一工具局限性。

评价实施应贯穿项目全过程,包括前评价、中评价与后评价三个关键阶段,各阶段评价目标与方法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前评价侧重学情诊断与能力摸底,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技能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起点水平与认知基础,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并帮助学生形成清晰认知;中评价聚焦形成性评估与过程监控,通过课堂观察、任务检查、阶段汇报、小组讨论等方式实时监测学习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后评价则强调总结性评价与能力认证,主要通过成果展示、方案答辩、反思报告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项目完成质量与能力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应用亦需多样化处理,绝非仅用于学习成绩判定,更应成为学生自我改进、教师教学反思与课程优化重要依据。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可采用发展性报告替代传统分数,详细描述学生在项目中表现与成长,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教师还应建立评价反馈闭环机制,组织评价结果讨论会与改进计划制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提升方向与路径。评价过程中尤须注重发现学生闪光点,肯定每一点进步与成长,激发持续学习动力与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生从关注外部评价向内在自我评价转变,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与自主发展意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实践表明,科学设计、有效实施与合理评价构成完整教学闭环,三者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目标导向设计确立明确方向,过程管控提供必要支持,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共同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项目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信息时代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构建更加科学完善项目式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怡媛.初中信息科技课项目式学习设计行动研究[D].延安大学,2024.

[2] 吴梦婕.项目助力,素养落地——初中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界, 2024(20):32-34.

[3] 谢北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2):017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