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实践模式与价值实现
黄子涵
北京化工大学 1022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从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追求,再到 “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些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所倡导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个人品德修养等目标高度契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织碰撞,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迷茫、道德失范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价值支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德育内容,还能提升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使德育工作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实践模式
(一)课程渗透模式
课程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深入挖掘《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如在讲解道德修养时,引入儒家的 “自省”“慎独”思想;在阐述爱国主义时,结合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和事迹。
同时,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等,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建筑学专业讲解传统建筑时,融入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在文学专业教学中,通过经典作品传递道德价值。
(二)校园文化浸润模式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可以打造传统文化景观,如设立孔子像、建造仿古亭台楼阁、悬挂传统名言警句匾额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传统乐器演奏会等,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国学社、茶道社等,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三)实践活动引领模式
实践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组织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调研活动,深入社区、乡村,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道德风尚等,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传统文化中的 “仁爱” 思想,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关爱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组织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等,在实践中体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利用数字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建设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传统文化知识、德育故事、专家讲座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制作传统文化微视频、动漫、纪录片等,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开展线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互动问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道德认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实现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道德指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传统文化中的 “孝悌”“诚信”“友善” 等思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三)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中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主义”等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担当。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大学生能
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思路,将其融入德育工作,能够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使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加灵活。通过课程渗透、校园文化浸润、实践活动引领、数字媒体传播等多种模式,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构建课程渗透、校园文化浸润、实践活动引领、数字媒体传播等实践模式,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培育其民族精神,同时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实践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2):85-89.
[2] 陈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结合路径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03):5-12.
[3] 楼宇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与实现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 (0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