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受众接受度看AI播音对新闻播音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

李恩泽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从受众接受度的角度探讨AI播音对新闻播音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分析受众对AI播音的接受程度,探讨了AI技术在新闻播音领域中的影响,揭示了AI播音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潜在前景。

关键词:AI播音、新闻播音、受众接受度、挑战、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播音作为新兴技术在新闻播音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本文旨在从受众接受度的视角探讨AI播音对新闻播音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探讨AI播音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AI播音技术在新闻播音中的应用

1.1AI播音技术概述

AI播音技术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将自然语言处理与语音合成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对海量语音数据的深度学习,AI能够精准模拟人类的发音特征,包括音色、语调、语速等,构建起高度逼真的语音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环节,AI可快速理解输入文本的语义和语境,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性质和风格,智能调整语音参数。例如,在播报时政新闻时,AI会采用沉稳、庄重的语调;而在播报娱乐新闻时,语音则更具活力与亲和力。此外,为了实现更个性化的播音效果,部分AI播音系统还支持用户自定义音色和播报风格,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成为新闻播音领域极具创新性的技术力量。

1.2AI播音在新闻播音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AI播音在新闻播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以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新小浩”为例,自2018年亮相后,凭借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快速生成新闻视频等优势,大幅提升新闻时效性。在重大赛事报道中,能迅速将最新比分、赛况传递给受众。从受众反馈看,年轻受众群体对此接受度高,他们习惯快节奏的信息获取方式,AI主播的高效能满足需求。但AI播音也存在短板。在情感表达上,“新小浩”难以像资深人类主播那样,在播报灾难新闻时,传递出悲痛、关切的情绪。中老年受众更易被富有情感的播报吸引,对AI播音的冷淡风格接受度低。调查显示,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超60%的中老年受众倾向人类主播。这表明,AI播音在新闻领域虽带来高效、低成本的变革,但要提升受众整体接受度,亟待攻克情感表达难题,实现与人类主播的协同共进。

1.3AI播音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AI播音对新闻传播效果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从传播速度上看,AI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新闻稿件转化为语音并发布,实现新闻的即时传播,打破了传统播音在时间上的限制,使新闻能够更快地触达受众。在传播范围方面,AI播音可轻松实现多语言播报,克服了语言障碍,让新闻能够传播到全球各地。然而,研究也表明,部分受众认为AI播音在情感传递上存在不足,难以像人类主播那样根据新闻内容和受众情绪进行灵活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总体而言,AI播音在提升新闻传播效率和扩大传播范围方面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传播格局的变革。

二、受众接受度对AI播音的影响

2.1受众对AI播音技术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随着AI播音技术的日益普及,受众对其认知和态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对AI播音技术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更关注AI播音带来的创新性和便捷性,认为AI播音为新闻体验增添了新鲜感。而中老年受众则相对保守,他们长期受传统播音方式的熏陶,习惯了人类主播富有情感和个性的播音风格,担心AI播音缺乏温度和人情味,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对技术了解较多的受众,由于对AI播音原理有深入的理解,更能认识到其优势,对AI播音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而技术认知有限的受众,可能会对AI播音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存在疑虑,这些不同的认知和态度,深刻影响着AI播音在新闻播音领域的推广与应用。

2.2受众对AI播音新闻播音效果的评价

受众对AI播音新闻播音效果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准确性方面,大多数受众认可AI播音的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新闻内容。然而,在情感表达上,不少受众指出AI播音与人类主播相比,缺乏情感的细腻度和感染力。在播报民生、情感类新闻时,AI播音难以根据新闻情节的起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播音风格上,虽然AI播音能够模拟多种风格,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场景时,仍显得不够灵活自然,难以像人类主播那样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和受众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播音风格调整,这些评价为AI播音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指明了方向。

2.3不同受众群体对AI播音的接受度差异性研究

不同受众群体对AI播音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层次来看,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AI播音,他们对新技术的适应性强,更注重新闻获取的速度和便捷性,AI播音正好满足了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中老年群体由于长期受传统播音方式的影响,对播音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有较高的要求,更倾向于人类主播的播音风格。从职业角度分析,从事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受众,由于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强,对AI播音的接受度较高;而从事文化艺术、传媒行业的受众,对播音的艺术表现力要求更为苛刻,对AI播音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性要求新闻媒体在应用AI播音时,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以提高AI播音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三、AI播音对新闻播音的挑战与机遇

3.1挑战:人性化与情感表达的不足

尽管AI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AI播音在人性化与情感表达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播报重大灾难、感人故事等需要强烈情感渲染的新闻时,人类主播能够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感知能力,通过声音的起伏、停顿、轻重等变化,精准地传达出悲痛、感动、喜悦等情感,引发受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而AI播音由于缺乏对人类情感的深度理解和体验,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较为生硬和机械,难以精准把握情感的细微差别,无法根据新闻内容和受众反馈灵活调整情感表达的强度和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I播音在一些对情感渲染要求较高的新闻领域的应用。

3.2挑战:信息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

AI播音在信息真实性与可信度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AI播音系统是根据预设的程序和输入的数据进行播音,缺乏对新闻内容的自主判断能力。如果输入的新闻稿件存在错误信息、虚假内容或经过恶意篡改,AI无法像人类主播那样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经验和判断力进行甄别和核实。一旦播出错误或虚假信息,将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此外,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AI播音技术合成虚假新闻音频,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和技术手段,确保AI播音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AI播音对新闻播音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新闻传播领域关于AI播音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宗昌.“AI合成主播”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影响[J].记者观察,2023,(26):109-111.

[2]刘力菲.新闻播音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J].新闻文化建设,2022,(21):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