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视域下“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吴丹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0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与教育公平理念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长;《2020 年湖南省圆梦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为乡村儿童关爱项目指明方向。湖南财工职院主动响应号召,依托“艺术童伴”支教项目,积极探索乡村美育帮扶路径。乡村美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乡村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旨在探索湖湘文化视域下“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乡村美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二、当前乡村美育支教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匮乏与专业不足
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美育师资匮乏的问题,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导致美育课程难以有效开展。现有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缺乏系统的美育培训,难以胜任专业美育教学工作。这种师资状况直接影响了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得乡村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课程建设迟缓与体系不健全
乡村美育课程建设迟缓,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单一,往往只注重基础绘画和音乐教学,忽视了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美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准确评估,进一步影响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教学缺失
在乡村美育支教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乡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不强,而美育课程中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这导致乡村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四)支教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当前乡村美育支教活动多为短期行为,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支教教师往往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参与支教工作,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教学支持。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协调机制,不同支教团队之间的工作往往存在重复和遗漏,影响了支教效果的整体提升。这种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支教活动,难以真正推动乡村美育的发展。
三、湖湘文化与“艺术童伴”美育支教的融合
(一)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衡山影子戏、剪纸、油纸伞、岳北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展现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更为“艺术童伴”美育支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激发乡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二)“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乡村美育支教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三融三协双线”美育课程体系,以湖湘文化为底蕴,将美育与艺术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乡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
1.“三融”工作重点
湖湘文化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衡山影子戏、剪纸、岳北山歌等非遗项目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亲手制作剪纸、学习影子戏表演、传唱山歌等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美育与艺术课程的融合:邀请专家进行美育讲座,将传统文化故事宣讲、经典诗歌诵读、示范传统文化歌曲和舞蹈等融入艺术课程中。通过美育讲座,学生可以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审美标准;通过经典诗歌诵读和传统文化歌曲舞蹈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课程的内容,还使传统文化在美育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文化艺术展示与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展示和比赛,如文化艺术画展、文艺展演活动、诵读展示活动、传统艺术作品创作比赛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推动了乡村美育的深入发展。
2.“一课二师一助教”协同授课模式
“一课”: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校内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校外课堂则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师”:高职支教教师和乡村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授课,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高职支教教师具有丰富的美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乡村学校专业课教师则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两者的协同授课,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助教”:至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辅助课堂活动,增强师生互动和提升教学效果。大学生志愿者具有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和启发。他们通过辅助课堂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相长。
3.“线上 + 线下”双线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灵活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视频、互动平台等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线上教学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教学支持,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线下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在两种模式中获得均衡发展。线下教学注重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线下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三融三协双线”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艺术童伴”美育支教项目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育教学紧密结合,为乡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学习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还推动了乡村美育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艺术素养提升:在项目实施前,参与项目的乡村学生中,仅有约 10% 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种艺术技能(如绘画、音乐等)。经过一年的“艺术童伴”美育支教,这一比例提升至65% 以上。学生在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还通过亲手制作剪纸、学习影子戏表演、传唱山歌等活动,深入了解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增强:项目实施后,对参与学生进行的文化自信调查显示,超过 90% 的学生表示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感,约 85% 的学生表示在参与美育活动后感到更加自豪和自信。例如,在衡山县白果中心完小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艺术童伴”项目的学生中,有 92% 的学生表示对湖湘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加, 88% 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学习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的推动
教育公平提升:项目实施前,衡山县乡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在美育资源上的差距显著。项目实施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质量的艺术教育资源,还促进了城乡、校际、跨年级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据统计,参与项目的乡村小学中,有超过 80% 的学校美育课程开设率达到了 100% ,美育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乡村振兴贡献: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乡村美育的发展,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例如,在衡山县某乡村,通过“艺术童伴”项目推广的剪纸、油纸伞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项目的实施也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增强了社会共建共享的意识。
(三)社会影响和参与度的提高
项目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了100 余篇媒体报道,包括红网、新湖南新媒体和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这些报道不仅提高了项目的知名度,还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乡村美育的关注和支持。
参与度提升:项目实施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据统计,参与项目的乡村学生中,有超过 95% 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参与后续的美育活动;家长对项目的满意度也达到了 90% 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和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艺术童伴”项目中来,为乡村美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活动展示:项目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画展、文艺展演活动、诵读展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共举办了超过30 场次的社会活动展示,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前来观看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的时代征程中,湖湘文化视域下“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成果斐然。通过构建“三融三协双线”美育课程体系,将湖湘文化深度融入美育教学,为乡村美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践数据显示,该体系显著提升了乡村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促进了城乡、校际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缩小了教育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适应乡村美育发展新态势。同时,也热切呼吁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美育支教事业,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让湖湘文化在乡村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铸就更加坚实的基石,绘就乡村美育更加绚烂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 高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乡村在地性艺术教学实践研究 . 吴晔 ; 张金元 . 陕西教育 ( 高教 ),2025(05)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创新探究——评《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探索与教学创新》. 周文思 . 应用化工 ,2024(01)
[3]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央美术学院藏精品展”开幕. 戴蕾. 美术教育研究,2023(18)
[4] 美育参与艺术乡建实现精神共富路径研究——以丽水高校为例 . 段慧敏 . 华章 ,2024(11)
[5] 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路径和策略 . 谭飞 .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2020(32)
本文为 2024 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一编号 2024D041《湖湘文化视域下“艺术童伴”美育支教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