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于小杉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 110000

一、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决策、设计、建设、运营四个关键阶段,各阶段风险呈现出不同特征与影响范围。

在决策阶段,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及政策法规方面。项目规划若忽视地质水文条件或与实际需求脱节,会直接增加后续成本与实施难度;可行性研究对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收益的误判,可能导致项目决策失误;政策法规的变动,如环保、土地政策调整,会改变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

设计阶段的风险集中在设计质量、变更及知识产权领域。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或疏忽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与尺寸偏差,进而导致施工返工;业主需求调整或设计与现场条件不符引发的频繁变更,会扰乱施工计划;知识产权纠纷则可能因未经授权使用技术或归属不清而阻碍项目推进。

建设阶段面临施工技术、安全、进度与成本风险。复杂技术或新工艺应用可能因不成熟或操作不当引发质量与安全问题;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及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易导致坍塌、坠落等事故;资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劣及管理不善会造成进度延误;材料价格波动、返工及管理漏洞则会导致成本超支。

运营阶段的风险包括运营管理、设备故障、市场需求及自然环境风险。运营团队能力欠缺与制度不完善会降低效率与服务质量;设备老化磨损会增加维护成本并影响正常运营;市场需求变化与竞争会导致收益下降;自然灾害与环境侵蚀则会缩短设施寿命并增加维护投入。

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

有效的风险管理需遵循科学流程并运用适宜方法,以实现对风险的系统性管控。

风险管理流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计划制定与监控四个环节。风险识别借助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全面挖掘项目各阶段潜在风险,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风险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量化工具,确定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区分风险优先级;风险应对计划根据评估结果,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规避、转移、减轻或接受等策略;风险监控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持续追踪风险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管理计划有效执行。

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有三种。基于信息化的方法利用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 BIM 技术,实现风险信息的高效处理与可视化监控,提升管理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将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对风险的动态跟踪与全面覆盖;协同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参与方协同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协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展风险管控工作。

风险应对策略需根据风险特征与项目实际灵活选择,通过组合应用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3.1 风险规避策略

风险规避通过改变项目计划主动消除风险源,适用于高风险且无法承受后果的场景。决策阶段的选址规避,如某一核电站项目因发现选址区域存在未探明断层,果断重新选址,避免了潜在的地震风险;技术方案规避,如某一桥梁项目放弃斜拉桥方案,改用梁桥以规避复杂的索力调控风险。

设计阶段的标准规避,对于缺乏成熟标准的新型结构,采用传统规范体系内的成熟结构形式;范围规避,若某项功能模块存在重大技术风险且非核心需求,可从设计范围中剔除。

3.2 风险转移策略

合同转移是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通过明确合同条款划分风险责任。施工承包合同中约定 “材料价格波动超过 ±5% 时,超出部分由业主承担”,将市场风险部分转移给业主;设计合同中约定 “因设计错误导致的返工损失由设计单位承担”,转移设计质量风险。

保险转移通过购买专业险种分散风险,建筑工程一切险可覆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安装工程一切险针对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风险;职业责任险可保障设计、监理等专业服务的过失风险。

3.3 风险减轻策略

技术措施是风险减轻的重要手段,施工阶段采用深基坑双排桩支护 + 止水帷幕,将沉降控制在 50mm 以内;运营阶段对桥梁进行定期无损检测,提前发现内部结构缺陷。某地铁隧道采用管片壁后注浆技术,将渗漏风险降低 60% 。

管理措施通过流程优化降低风险,施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如脚手架搭设培训可减少坍塌风险;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某化工园区每季度开展消防演练,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建立材料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当钢材价格指数达到预警值时启动备选供应商,某钢结构项目通过该机制将材料成本波动控制在 8% 以内。

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发展建议

当前风险管理存在意识淡薄、体系不完善、技术应用不足及人才短缺等问题,需通过针对性措施推动其优化发展。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是基础,通过培训、案例宣传等方式,提升项目参与方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树立主动管理理念,使风险管理成为各方自觉行为。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需健全流程标准与组织架构,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设

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清晰划分职责,加强部门协作以形成管理合力。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实现精准预判与实时监控,推广 BIM 技术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全周期应用,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需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开设复合型专业课程,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打造高素质风险管理团队。

五、结论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现预期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项目决策、设计、建设、运营四个阶段风险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各阶段风险的特征与内在联系,明确了风险管理需贯穿项目全流程的核心原则。

研究表明,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多元化方法(信息化技术、全过程管理、协同管理)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风险管控的精准性与效率。而风险规避、转移、减轻、接受等策略的灵活应用,则为不同类型风险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当前,行业在风险管理意识、体系建设、技术应用和人才储备方面仍存在不足,通过强化意识培育、完善制度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可显著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将朝着更智能化、协同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对不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差异化分析,后续可针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具体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启明,邓小鹏。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动态管理研究 [J].土木工程学报,2023, 56 (02):110-118.

[2] 王广斌,张兵。基于 BIM 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框架与应用 [J].施工技术,2022, 51 (08):56-61.

[3] 刘伊生,赵晓龙。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与应对 [J].中国公路学报,2021, 34 (11):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