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管鹏

成都,厦门 422326198810130058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以施工阶段为核心的造价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项目的成本管控需求。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LCCM)以“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为核心,通过统筹项目各阶段成本要素,实现资源最优配置。2025 年行业数据显示,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平均结算争议率下降 70% ,而全过程咨询企业利润率达 29.8% ,显著高于传统算量业务 12% 的水平。

成都 TOD 项目通过“轨道 + 物业”模型将地铁建设成本分摊率提升至63% ,厦门新机场借助 BIM 技术实现结算时间缩短 80% ,这些实践印证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全流程视角,系统梳理各阶段管理策略,探讨数字技术与绿色理念的融合路径,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框架

(一)核心内涵与特征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对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运维到报废全流程的成本进行系统性管控,核心特征体现为三方面:

时空延伸性:时间上覆盖项目全寿命周期,空间上整合建设单位、设计方、施工方等多方主体,形成协同管控网络。成都 TOD 项目通过跨部门协同将建设成本与后期运营收益联动核算,验证了多方协同的价值。

动态协同性: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阶段成本数据的实时传递与动态调整。杭州亚运场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测试材料更替方案,使成本降低 57% ,体现了动态优化的效益。

价值导向性:以功能需求为核心平衡成本与效益。雄安新区海绵城市方案通过雨水资源化计价体系,使全生命周期维护费直降 41% ,展现了功能优化对成本的持续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发展阶段

理论基础源于“过程集成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过程集成理论强调各阶段工作的衔接与协同,避免因阶段割裂导致的成本浪费;信息不对称理论则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各方主体的沟通成本与决策偏差。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成本核算阶段(20 世纪末):依赖手工计算完成造价文件编制,管控颗粒度较粗;

过程控制阶段(21 世纪初):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形成阶段联动;

智慧管控阶段(当前):通过 AI+BIM+ 数字孪生构建全周期动态优化体系。厦门新机场的实践表明,该阶段可使算量效率提升 60% ,错误率降低 80% 。

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造价管理策略

(一)决策阶段:基于数据的投资与风险控

决策阶段对总造价影响达 70%-90% ,核心是通过多维论证实现科学投资。成都TOD 项目的创新做法包括:

成本收益联动模型:将地铁建设成本与上盖物业收益绑定核算,使成本分摊率从传统模式的 35% 提升至 63% ;

大数据风险预判:分析区域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等数据,识别客流量不足导致的运营风险,预留 15% 的弹性资金池;

多方案比选体系:采用净现值(NPV)与碳成本双指标评估,在 3 个规划方案中选定全周期成本最低方案。

威海绿色船舶园区则通过产业链数据分析,参考青岛同类企业参数优化管线设计,使全周期成本降低 12% ,印证了数据驱动决策的价值。

(二)设计阶段:价值工程与低碳融合

设计阶段需通过技术优化平衡功能、成本与碳排放。康定至炉霍高速公路的实践经验包括:

BIM 碰撞检测:利用三维模型发现 23 处管线冲突,提前优化节省投资 565万元;

低碳材料替代:将特大桥现浇连续梁改为预应力砼简支 T 梁组合结构,每延米碳排放从38 吨降至35 吨;

限额设计分解:将碳排放量纳入限额指标,如规定桥梁工程单位造价碳排放不超过2.95 吨/ 公里。

中韩自贸区产业园通过价值工程分析,将非承重墙体材料改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单方造价降低87 元/ ㎡,同时减少碳排放 12% ,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三)施工阶段:动态管控与数字赋能

施工阶段需应对材料波动与变更风险,沈阳元江街快速路的管控措施包括:智能调价机制:每月基于蜀新绿碳平台的材料价格指数调整合同价,当钢材价格波动超 5% 时自动触发调价;

无人机计量监控:采用倾斜摄影技术实时核算土方量,发现标高偏差问题挽回损失1200 万元;

区块链变更存证:对21 项模板优化方案进行链上存证,使变更审批时间缩短 60% 。

数据显示,采用动态管控的项目施工超支率可控制在 3% 以内,较传统模式降低 60% ,而 74% 仍使用旧数据的项目结算争议率高达 32% ,凸显技术应

用的迫切性。

(四)运维阶段:绿色运营与价值保值

运维阶段需兼顾运营成本与资产增值,厦门新机场的创新实践包括:

能源数字监控:物联网系统实现空调、照明按需运行,年节电 15% 折合800 万元;

预测性维护:基于设备运行数据制定维护计划,减少 30% 维护费用;

光伏屋面融合:8.7 万㎡屋面光伏系统满足 30% 用电需求,年减碳约2000 吨。雄安新区海绵城市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将绿化灌溉成本降低 41% ,同时提升物业估值 15% ,展现了运维阶段的价值创造潜力。

(五)报废阶段:循环经济与成本闭环

报废阶段需实现资源回收与环境成本控制。上海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做法包括:

拆除方案优化: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案降低拆除成本 15% ;

构件再生利用:分类回收钢材、门窗等可回收物,抵扣 30% 拆除费用;

环境成本核算:将粉尘处理等环保支出纳入报废成本,避免隐性支出超支。

四、数字技术驱动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BIM 与数字孪生全流程贯通

厦门新机场通过“图模量价一体化”平台实现:

设计阶段:智能识图使模型搭建效率提升 60% ,发现图纸问题 900 余个

施工阶段:数字孪生体实时映射现场数据,进度款核算时间缩短 80%

运维阶段:关联设备信息库,使维护成本核算精度提升至 92% 。

河北省水利数字孪生平台则通过监测数据汇聚,实现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的实时联动管控,为跨领域应用提供参考。

(二)碳成本核算技术集成

蜀新绿碳平台创造性构建碳排放定额因子库,实现

建设期:无缝对接概预算文件,康炉高速核算出水泥、钢筋碳排放占比达90% ;

运营期:建立路线参数与车辆碳排放的关联模型,预测 30 年总碳排放624.48 万吨;

全周期:对比不同方案碳成本,为低碳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三)国际标准对接与协同平台

对接ICMS 3 国际标准,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实现:

成本分类与国际规范统一,如采用CSI 编码体系;

碳排放量核算与国际接轨,提升项目国际认可度;

多方协同平台使跨境审批效率提升 50% 。

五、结论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通过各阶段策略协同与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项目投资效益。实践表明,成功的关键在于:决策阶段强化数据论证,设计阶段融合价值工程与低碳理念,施工阶段实施动态管控,运维及报废阶段融入循环经济思维。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深度渗透,2030 年行业数字化收入占比将突破 40% ;二是碳成本核算常态化,成为造价管理必备模块;三是国际化标准对接加速,推动中国造价咨询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只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春平 .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价值工程的实施 [J]. 建筑科学 , 2025(3).

[2] 张友全, 姜永生, 苏杨月.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M]. 山东建筑大学出版社, 2024.

[3]  卢志强 . 浅析价值工程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J]. 工程造价咨询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