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特征和防控措施

作者

次旦

身份证号:542326199604010065

摘要:本文对牦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发病原因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围绕科学诊断、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免疫接种等维度,探讨相应的防控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牦牛;布鲁氏菌病;防控

那曲市尼玛县文布乡2024年牦牛养殖数量达到2797头,较2023年的2329头增加了468头。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地牦牛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文布乡进一步实施牦牛保质提纯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疾病防控措施。合理制定和推广牦牛布鲁氏菌病防控规范,能为地方牦牛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以及保障。

一、牦牛布鲁氏菌病的特征

(一)流行病学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为布鲁氏菌苗,其属于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牦牛对布鲁氏菌的易感程度较高,特别是成年牦牛的生殖系统更易感染该病菌而患病。患病牦牛以及隐性带菌牦牛是牦牛布鲁氏菌病之主要传染源,尤其是被感染的妊娠母畜会于分娩、流产时通过胎儿、胎水、胎衣等奖大量布鲁氏菌排出,进而对周围牲畜造成感染。牦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常见的有直接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食用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吸入被污染的粉尘或飞沫、交配、蚊虫叮咬等。牦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没有特定时间,不过寒冷、潮湿环境以及产犊季节的发病率较高。牦牛养殖较为密集的地区,该病的发生率更高,而且放牧养殖的牦牛更易染病。

(二)临床症状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2~24周。母牛、公牛以及犊牛发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母牛染病初期会发热,不过体温升高幅度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难以被发现。之后染病母牛会出现精神沉郁、喜卧懒动、食欲不振、体重逐渐下降等症状,部分病牛还会出现关节肿胀、行走困难等症状。母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其生殖系统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等情况,妊娠病畜还容易产生流产、胎衣滞留等症状,严重影响母牛健康以及分娩。公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其也可能出现发热症状,而且发热症状相较于患病母牛更轻,并且也会出现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被毛粗乱等病症。患病公牛会产生睾丸炎与附睾炎,睾丸以及附睾肿胀明显,触摸时疼痛,性欲明显减退甚至拒绝交配,影响繁殖能力。犊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其可能出现关节肿胀、行走跛行、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且其生长发育会变得更为缓慢,体型较为瘦小。

(三)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本身是一种侵袭力与适应力极强的病菌,其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与繁殖,从而导致牦牛染病。养殖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牦牛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牦牛在具有圈舍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的恶劣养殖环境中更易染病。饲养管理科学与否,也会导致牦牛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存在大小差异,通常存在饲料与饮水卫生控制不到位、卫生防疫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情况下牦牛染病率更高。牦牛自身免疫状态是否良好,也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通常牦牛在营养不良、处于应激状态、患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并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

二、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一)科学诊断

科学进行诊断,能为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重要支持,及时病牛发病情况进行处理。以牦牛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依据,可对牦牛患病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养殖人员应当加强日常巡查,观察牦牛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并在发现异常后及时隔离和送检。采取实验室诊断方式对牦牛布鲁氏菌病进行诊断,可使用血清凝集试验方法。通常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牦牛布鲁氏菌病检测,即将待检血清和等量的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混合在白色光滑瓷板上,使用牙签迅速混合均匀后涂布直径约2cm,轻轻晃动反应板,观察4分钟内的凝集现象。如果肉眼可见凝集颗粒或凝集环,那么说明牦牛患有布鲁氏菌病;如果未出现凝集现象,则说明牦牛未患有布鲁氏菌病。

(二)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能降低环境、饲养等问题而导致的牦牛布鲁氏菌病发生几率。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避免从外地引种,尤其要避免从疫区引种,可有效避免引种而导致本地牦牛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如有引种必要,则需提前做好原产地疫情调查工作,尽量避开疫区,引种后需严格执行隔离饲养制度,直到经过超20d的健康监测并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混养。重视饲养环境的改善,每天对圈舍进行清洁,尤其要将圈舍中的粪便清理干净。定期对圈舍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可在将牦牛移出圈舍的情况下使用紫光灯照射圈舍1h进行消毒,也可使用2%氢氧化钠、2%过氧化氢、5%~10%漂白粉等进行喷洒消毒,还可将石灰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石灰水溶液进行消毒。合理分群饲养,将牦牛群按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分群饲养,以防混养导致疾病大范围传播。

(三)严格卫生防疫制度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是做好牦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关键。以加强消毒管理为基础,定期对养殖场地、圈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务必要按照规定的方法执行消毒操作。加强人员和车辆管理,要求养殖场工作人员更换工作服与鞋后再进入圈舍,所有外来人员与车辆进出养殖场均需进行登记并接受消毒处理。做好病死畜处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病死畜进行扑杀与无害化处理,严禁将病死畜出售或随意丢弃。

(四)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控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重中之重。选择合适疫苗,通常犊牛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布鲁氏菌19号苗,公牛与母牛可通过肌肉注射或气雾免疫的方式接种布鲁氏菌M5菌苗。规范免疫程序,尽量在春季牦牛体质和免疫状态较好的时期进行初免,严格按照规范控制免疫剂量,而在公牛、母牛配种前1~2个月进行一次低剂量的加强免疫。进行免疫操作前3d与后3d均要确保牦牛禁止使用抗生素且健康状态良好。免疫操作时需先使用保定绳、保定栏等奖牦牛固定好,再使用消毒剂对注射器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对牦牛的颈部两侧或腿部两侧进行皮下注射。免疫后需加强对牦牛群的监测,若发现部分牛只存在抗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个体补免,另外也要对存在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应激反应的牦牛注射肾上腺素。

结束语:

综上可知,牦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流行会对牦牛养殖造成严重影响,做好相应的疾病防控工作十分有必要。地方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意识,做好防控技术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全面加强牦牛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1]苟慧君. 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报告 [J]. 农家参谋, 2022, (20): 63-65.

[2]牟三旦. 牦牛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调查 [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 (07): 119-120.

[3]赵丽. 牦牛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 (01): 22-23.

作者简介:次旦(1996-04-01),女,现初级职称,从事农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