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作者

石梦竹

西张庄镇中心学校

引言:培养能够担负起振兴祖国重任的当代中小学生,是新时期中小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思政教育是贯彻立德立人基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中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建立“三全”育人模式,推动小学、初中、高中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强化理念认知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加强“三全教育”和“小、初、高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思想认识,是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前提。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主管部门、教师、父母和学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三全育人”要求教师全员具有育人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小、初、高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建立前后一致、逐步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在家庭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在家庭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学生自己也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各个方面都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和认识,教育人才的合力才能真正凝聚起来。

某区教育局在中小学开展了“三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明确“三全育人”的内涵,即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历史名人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而言,要突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启蒙和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建构。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参加了“三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培训之后,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育人责任并不只局限于教室,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同时,借助观看网络教育课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更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例如让孩子承担家庭中的部分劳动事务、引导孩子勇于担当等。在学校举办的专题讨论会上,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热情。

二、优化课程衔接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关键在于优化课程衔接。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思维能力、人生经历等特点,科学地设计,并合理地衔接。小学德育阶段的课程设计应采用故事、活动等直观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情绪的启蒙;初、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要循序渐进地深入开展,以促使学生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进而发展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做到从具象到抽象,从认知到思考,由浅入深,避免简单的重复。在教学手段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情境教学和游戏教学等方式;针对初、高中生的适应程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就“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而言,小学课本中采用了讲述英雄事迹、描绘祖国山川河流的图画的方法,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教师举办“我的祖国,我的家园”的绘画大赛,学生们拿起画笔,把自己心里的祖国画出来。进入初、高中后,教科书中对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在历史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实践爱国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课堂上,教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对当前热门话题的剖析,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并通过“爱国在新时代”的专题讨论,对中学生的实际爱国行为进行探索。上述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爱国精神由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完善协同机制

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配合,是打造“三全育人”模式,推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与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校内,打破学科和部门的藩篱,做到“全员教育”。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其它课程的教师一起讨论,发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德育系与教务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在家庭方面,父母应与学校通力合作,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强化与校方的日常联络。在社会层面上,充分依托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社区等多类资源,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化作一股强大力量。

结束语:

构建“三全”教育模式,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应从强化理念认识、优化课程衔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健全协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推动“三全”育人模式和“小、初、高”德育整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燕华, 杨柳.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J].教育 ,2024,(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