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走向“志·趣”合一

作者

文志平

石室成飞中学  610031

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的“志·趣”教育实践,植根于其独特的办学历史与航空航天特色。作为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子弟学校的传承者,学校自 1960 年建校以来便与航空事业结下不解之缘,2022 年由成都石室中学全面领办后,更将“名校基因”与“航空基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从航空航天教育向“志·趣”教育升级的特色办学之路。这一实践不仅回应了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为中学阶段如何平衡兴趣激发与志向引领提供了有益借鉴。

“志·趣”教育的核心在于重构“志”与“趣”的内涵及关系。从概念界定来看,“志”包含“向慕”“志向”“意志”三层递进含义,既体现内心的向往,也涵盖经深思熟虑确立的目标及持之以恒的行动;“趣”则从初遇时的“有趣”、深入后的“兴趣”,升华为沉浸其中的“乐趣”,最终形成“志趣”这一融合个人热爱与人生追求的稳定状态。石室成飞中学创造性地以间隔号“·”连接二者,旨在凸显“志”与“趣”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志”能让“趣”持久化、深度化,“趣”能让“志”具体化、鲜活化,二者在循环交融中实现育人效能的最大化。结合学校特色,这里的“志”被赋予“报国之志”的特定内涵,源于成飞公司“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趣”则聚焦“科创之趣”,依托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的实践积累,形成“立报国之志,执科创之趣”的特色育人方向。

航空航天教育与“志·趣”教育的融合,是学校实践的关键逻辑。二者在价值导向、实践路径与育人方法上高度契合:在价值层面,航空航天教育通过学习航空航天历史、人物事迹,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与“志·趣”教育强调的“报国之志”形成呼应;在实践层面,航空航天教育中的航模制作、无人机操控等活动为“科创之趣”的激发提供了生动载体,而“志·趣”教育的系统设计则解决了传统航空航天教育中兴趣培养碎片化、志向引导薄弱化的问题;在方法层面,二者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航空航天教育通过实验室操作、企业研学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志·趣”教育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体验成就感,进而确立长期目标。这种融合既让航空航天教育超越了技能训练的局限,又让“志·趣”教育有了坚实的实践依托。

为实现“志·趣”教育的落地,学校构建了包含课程、活动、支持三大系统的实践体系。课程系统采用三级架构:在国家课程中渗透航空航天元素,如语文课通过《飞向太空的航程》等课文拓展航空知识,数学课结合圆锥曲线讲解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然接触科创内容;开设《航空科普》《航天科普》等校本必修课,系统讲解飞行原理、航天器结构等知识,同时通过成飞航空博物馆参观、专家讲座延伸认知,将好奇转化为持续兴趣;设置无人机编程、飞行器 3D 设计等主题选修课,让学生在亲手制作、编程控制的过程中深化科创乐趣,如“翱翔天空—玩转航模”课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建立理论与应用的桥梁,实现“兴趣—乐趣”的跃升。

活动系统则围绕“实践内化,坚定报国之志”展开,通过三类活动推动“趣”向“志”的转化: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科技实力与背后的奋斗精神,在现场观摩中明晰学习的意义;体验活动如“小小解说员”项目,让学生自主撰写解说稿、讲解航空历史,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两期活动已有57 名学生参与,接待全国嘉宾284 人次;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在团队协作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让短期兴趣沉淀为稳定志向,2022-2024 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 78 项、省级奖项140 项,参赛人数从17 人增至40 人,体现了兴趣向志向的转化成效。

支持系统通过内外资源整合提供保障:校内组建由学科教师、竞赛教练、特聘专家构成的师资团队,建设航空航天科技馆、无人机实验室等场馆,打造“蓝天白云 + 橙色”的校园环境及歼 20 模型展示区,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校外与成飞公司、成都飞机设计院等企业合作,引入技术骨干授课、提供研学岗位,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防七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联合中国航空学会等机构承办全国性赛事,拓宽学生视野。

以成飞航空主题公园“小小解说员”项目为例,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实地了解,自主撰写解说稿,现场解说航空历史、航空事迹,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我校“小小解说员”活动自 2022 年 10 月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两期,共 57名高一学生报名参加,先后接待来自全国的嘉宾 284 人次。还有通过参观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立巢航空博物馆等研学基地,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威严与力量,感悟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每一架飞机、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展品都承载着我国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的象征。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自然探索等方面的重大价值,清晰地认识的学习的意义,从而坚定志向,增添学习探索的动力。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志·趣”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层面,不仅涌现出程昌昊(获全国无人机大赛一等奖,立志深耕航空科技)、张乃天(受成飞历史感染,确立“航空报国”志向)等典型,更推动整体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生涯效能感、自我认知等指标呈上升趋势;教师层面,从“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志趣引导者”,两年内立项省市课题 10 余项(含省级重大课题),获市级以上赛课奖项32 人次,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层面,获评“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成为“国防七校”优质生源基地,招生分数线两年上涨近60 分,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石室成飞中学的实践表明,“志·趣”教育不是兴趣与志向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特色载体、系统设计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定”,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一探索为破解中学教育“同质化”“意义感缺失”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志·趣”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