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作者

梁玉玲

信宜市新宝白龙小学  525339

引言 :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打破时空限制,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运用的优势

1.1 增强教学趣味性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听体验,显著增强教学趣味性。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因公式、定理的枯燥表述失去兴趣,而通过动画演示、互动游戏等形式,可让数学知识“活”起来。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时,用动画展示三角形旋转、平移的过程,搭配活泼的音效;在练习“加减运算”时,设计闯关游戏,学生通过正确答题解锁新关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减少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让原本严肃的知识传递变得轻松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保持学习专注。

1.2 提高知识理解度

信息技术通过可视化呈现与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思维的障碍,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如“分数的意义”“立体图形的展开”,仅靠文字描述或静态图示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分数的分割过程用动态图像展示,让学生直观看到一个整体如何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用3D 模型演示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学生能清晰观察到每个面的位置关系。这种具象化的呈现,能将抽象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使他们从“记住”知识转向“理解”知识,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

1.3 促进教学互动性

信息技术为师生、生生互动搭建了多元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讲授模式。教师可通过投屏工具实时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引导全班讨论不同解法的优劣;利用在线答题系统发起即时测验,学生通过平板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统计正确率,教师可针对性讲解高频错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借助共享文档共同编辑解题思路,或通过互动白板分工绘制图形、标注数据,在协作中碰撞思维。这种互动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教师也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2.1 多媒体资源展示

多媒体资源展示通过整合图像、音频、视频等素材,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呈现形式。在“认识图形”单元,教师可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图片(如魔方、牙膏盒),再通过动态拆解演示其展开图,帮助学生建立立体与平面的联系;教学“年月日”时,播放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科普视频,结合日历动画演示大月、小月的规律,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时间概念。此外,还可引入数学史短片,如介绍古代计数法的演变,让学生在了解知识背景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从单一的知识点扩展为多维的文化体验。

2.2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

在线学习平台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灵活的学习空间,实现课堂内外的无缝衔接。教师可在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如推送“小数的初步认识”微课视频,搭配基础练习题,学生提前观看后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课后通过平台布置分层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题,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巩固型练习,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错题集。平台还支持师生异步交流,学生可上传解题过程向教师提问,教师通过文字或语音回复,打破时间限制,让学习支持更及时。这种方式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2.3 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教学软件凭借互动性强、功能多样的特点,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几何画板能动态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拖动三角形的顶点,观察其面积变化与底、高的关系,自主发现计算公式;统计软件可将学生收集的生活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快速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直观呈现数据分布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部分软件还具备虚拟实验功能,如模拟掷骰子、抛硬币的过程,通过大量重复试验让学生感知概率的随机性与规律性,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体验,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3. 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3.1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推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需从技术操作与教学应用两方面着力。学校可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指导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平台操作等基础技能,同时邀请专家示范如何将教学软件融入具体课时,如用互动游戏设计“乘法口诀”练习环节。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分享技术应用案例,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如何避免学生在使用平板时注意力分散。此外,支持教师自主学习新兴教育技术,如 AI 作业批改工具的使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创新,确保教师能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

3.2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构建系统、优质、易获取的资源库,为技术融合提供素材支撑。学校可组织骨干教师分年级、分单元整理优质资源,包括符合课标要求的动画视频、互动练习、虚拟实验等,标注资源对应的知识点和使用建议,方便教师快速检索;联合区域内的学校共建共享资源库,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引入专业机构开发的精品资源,补充地方特色内容,例如结合本地文化设计“家乡特产的统计”等实践素材;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淘汰过时内容,补充新的教学软件、数字工具介绍,确保资源的时效性与适用性。此外,资源库应支持教师个性化修改,允许根据班级学情调整资源内容,让资源既能保持规范性,又能适应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

3.3 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引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走向深入。评价内容应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课堂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如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是否促进学生互动,也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如知识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评价方式采用多元主体参与,学生通过问卷反馈技术应用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教师进行同行互评,探讨技术与教学环节的衔接技巧,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使用在线平台的情况,形成全方位的评价视角;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如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技术导致讲解不足,或资源库内容与教学进度不匹配等,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资源建设方向。这种以评促改的机制,能确保技术融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采用合理应用方式和推进策略,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岗. 信息技术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与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 ,2025,(13):72-74.

[2] 杜芬芬 . 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发展研究 [J]. 黑龙江科学 ,2025,16(13):135-137.

[3] 彭姣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及实践路径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