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李慧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省滨州市,2566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实现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高校育人工作,通过党建引领构建“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为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协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以“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从党建引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轮驱动、三桥联通保障信息畅通、四轮协同推进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机制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索, 并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机制实施中的成效与挑战。通过党建引领,强化育人机制创新,聚焦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工作的核心路径,明确了机制内涵与实践方法,并对实施成效进行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育人工作的重心从单一的学术教育转向全面发展的综合培养。然而,在育人实践中,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职责分工模糊、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为此,如何以党建为核心推动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该机制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沟通交流畅通、活动协调精细化,形成育人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人员培训和评估反馈四个轮子协同推进,为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研究,为高校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新思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贡献力量。
(二)研究意义
“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创新路径。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为高校党建与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往的研究多将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独立领域,而本研究通过构建“一心二路三桥四轮”机制,将党建工作作为核心引擎贯穿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首先,该机制通过明确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协作方式,解决了育人工作中职责不清、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效率。其次,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人员培训和评估反馈等四个核心动力的推动,该机制为高校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实践价值。
在社会层面,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能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同时,本研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高校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意义,既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内涵
一心: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通过加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具体而言,党建引领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轴,还涉及党支部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深入参与。
二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1)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不仅要求教师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价值观塑造上起到关键作用。
三桥:组织结构、沟通交流、活动协调
(1)组织结构桥梁:组织结构桥梁的核心在于明确育人责任分工,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2)沟通交流桥梁: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及时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
(3)活动协调桥梁:活动协调桥梁旨在通过联合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四轮: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人员培训、评估反馈
政策支持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够显著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人员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是优化协同育人的关键。
三、研究成效分析
育人合力显著增强,“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协作效率和效果;学生全面发展成效显著,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均在该机制的推动下得到全面发展;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该机制推动了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双向融合。
四、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存在的问题
(1)对协同育人机制的认识不足
虽然“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在试点高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高校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足。
(2)跨部门协作存在障碍
跨部门协作是协同育人机制成功实施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仍然较低。各部门在资源分配、信息共享和活动组织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重复甚至浪费。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多集中于学生的学术成绩和活动参与度的统计,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期影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反映协同育人机制的实际成效。
优化建议
(1)加强思想认识与顶层设计
高校应通过专题研讨会、政策宣传和校领导的带头示范,加强对“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认识。党组织需将协同育人机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将其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构建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为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高校需建立专门的协作办公室,负责资源整合、活动协调和信息共享。
(3)完善动态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术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多项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通过以上优化措施,“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将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更具生命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六、结论与展望
“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三桥联通和四轮驱动,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育人体系。本研究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试点高校的实施中,该机制显著提升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效率,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学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一心二路三桥四轮”协同育人机制的推广与优化还有广阔的空间。通过开展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协同育人的推广模板,为不同类型高校提供适配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2020).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
王建华. (2021).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42(3), 55-62.
李明辉. (2020).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作育人模式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38(12), 78-83.
陈永刚. (2021). 智能化背景下的高校育人机制创新. 《教育研究》, 43(6), 22-28.
张晓波. (2020).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协同育人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 41(9), 45-52.
赵鹏飞. (2022). 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的实证研究. 《教育现代化》, 48(5), 88-95.
李强, 张小红. (2022). 《高校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4),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