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赵鲁

菏泽市牡丹区文苑学校 274000

引言:校园本该是学生能安心学习的地方,但却突发事件频发。例如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校园欺凌,还有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每一起都让师生安全和学校秩序受影响。有数据显示,每年因此受伤的学生、学校受损失的情况不少见。此类事件不光让学生身心受伤害,也让家长更担心校园安全,对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形象都产生影响。所以说,提升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只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为了守护学生成长、维护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一、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1. 常见突发事件类型

安全事故类:火灾、楼道拥挤引发踩踏、实验室化学品意外、体育设施故障致伤等。

公共卫生事件:季节性流行病(如流感、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等。

校园暴力与欺凌:学生间肢体冲突、小团体孤立、言语羞辱等。

自然灾害类: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

2. 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发生时往往无明显预兆

危害性:体现在多方面,轻则学生轻微受伤、学校财产损失,重则危及生命。群体性:学校人员密集,突发事件易引发学生恐慌,导致秩序混乱,扩大影响范围。

二、提升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策略

1. 完善应急预案

学校做应急预案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请消防或者应急管理部门等专业人员指导。比如寄宿学校夜间宿舍着火要明确疏散流程、责任人及操作细节;再比如学校临近水域,需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预案里明确责任划分和操作流程,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如发生食物中毒,学校医务人员就得第一时间摸清楚哪些学生吃了有问题的饭菜、症状是什么;后勤的人不光要把剩下的饭菜封起来,食堂当天的采购记录、留样也得保存得当;建议将预案流程转化为可视化流程图,张贴在办公区域方便查阅执行。

应急预案需要实时更新,结合校内实际变化情况和学校周边出现的新的风险情况,需要及时更新应急处置预案。

2. 强化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需强化场景的真实感,通过释放烟雾模拟火场环境、临时封堵部分疏散通道等方式,增强演练的实战属性,以此精准检验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教师在演练过程中应保持严谨态度,引导学生规范执行疏散与防护动作。

演练内容需构建多元化体系,除火灾、地震等常规场景外,应增加校园闯入者处置、传染病病例隔离等特殊情境的训练。可采用每月设定差异化演练主题的方式,如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学生肢体冲突调解等,确保师生能够系统性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逻辑与操作规范。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复盘会议,针对疏散耗时过长、部门协同不畅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并归档记录。通过持续积累演练数据与整改经验,形成闭环式的演练优化机制。

教师应急培训应构建系统化体系,兼顾理论研习与实操训练。可邀请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实操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方可结业;培训过程采用分阶段递进模式,定期组织技能复训,避免知识衰减。某学校通过实施全员急救技能认证制度,使教师现场处置的规范性与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3.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形式的创新需立足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安全闯关、情景模拟等互动性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实操灭火器使用、体验消防装备穿戴、参与“陌生人应对”角色扮演等沉浸式活动,可深化其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某学校联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场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划定的模拟道路中实践交通规则,使交通安全教育的接受度提升巨大,印证了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防护技能的培养应突破理论讲授的局限,构建“专业指导 + 实践习得”的培养体系。可邀请消防救援人员系统传授应急疏散、防火设施的使用等技巧,在体育课程的游泳教学中融入溺水自救演练,使技能训练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安全小卫士”评选,以知识竞赛、技能比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推动安全素养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习得”转变。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需与应急素养培育相结合,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能力。结合校园突发事件案例进行专题分析,剖析恐慌情绪对群体秩序的破坏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冷静判断 — 听从指挥 — 有序行动”的应急行为逻辑。某班级通过典型踩踏事故案例的深度研讨,使学生在后续疏散演练中的秩序遵守率提升迅速,证明了案例教学对行为规范的塑造作用。

4.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建立学校内部快速信息传递机制,搭建应急微信群,确保事件信息即时传递。安装覆盖全校的广播系统,方便紧急情况下发布指令。某学校通过应急微信群通报热水器漏电情况,维修人员五分钟内抵达处置,减少了损失。

加强家校沟通,除微信群日常交流外,成立家长安全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通报安全工作。学生发生意外后,无论事态大小,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必要时通过视频反馈学生状况,避免因信息滞后引发误解和舆情。

深化与外部机构协作,与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建立共建关系,设立“应急联络点”,公开联系人及电话。每学期组织联合会议,明确协作流程并开展联合演练。某学校与附近医院签订绿色通道协议,确保学生受伤时救护车 10分钟内抵达,为救治争取时间。

结论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直接关系师生安全和学校发展。通过细化应急预案、强化实战演练、系统培训教师、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畅通沟通渠道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学校应急处置水平。学校应将校园安全放在优先位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应急管理体系。同时,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和政府部门指导支持,形成多方协同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 裕 岭 . 加 强 突 发 事 件 管 理 提 高 中 小 学 校 园 应 急 能 力 [J]. 教师 ,2012,(05):21.

[2] 姬琰玲 , 高超杰 . 论中小学校的应急能力 [J]. 学理论 ,2015,(02):200-201.

[3] 张凌. 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2013.

注:本文系课题名称: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228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