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理念下幼儿课堂回应的策略
张钰
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215300
摘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幼儿教师经常会遇到幼儿不回应的情况,这和幼儿认知水平有关,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在幼教课堂中,师生之间需要良好互动。文章对幼儿回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幼儿;课堂回应
前言:幼儿通常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但是教师却很少进一步与幼儿进行互动,因此互动的层次不够深入。长此以往,幼儿就会逐渐失去互动的兴趣,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幼教课堂中幼儿回应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分析如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从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一、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回应的错误方法
(一)只言片语,重复幼儿的回答
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游戏进行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领会幼儿的回答,没有继续向幼儿追问,造成回应缺乏合理性,没有涉及实质性内容,甚至直接重复幼儿的言辞。例如,教师问幼儿这样做好不好时幼儿说“好”或者回答教师的问题说“好的”,教师就没有必要继续模仿幼儿口吻说话,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1]。
(二)千篇一律,幼儿种种表现都受表扬
教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幼儿积极进行问题的思考,教师会进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也会提出表扬,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和信心的树立很有帮助。但是,教师大都重复着千篇一律的表扬形式,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甚至幼儿表现的程度不同,教师依然采取相同的激励方式,就会导致那些表现积极的幼儿无法产生强烈的动力。
(三)听而不闻,无法走入幼儿的内心
在幼教课堂中,教师通常会向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物体的颜色是什么,班里的人数是多少。但是,对于幼儿的回答情况,很多教师并没有认真去聆听,更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幼儿说出一些比较好的想法,教师却没有给予回复,这会让幼儿感到不受重视。这样,不能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较好培养,会使幼儿失去很多语言交流的机会[2]。
(四)断章取义,交流互动没有实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幼儿能力接受范围之内,但是幼儿做出错误的回答。例如,鲜花的颜色明明是紫色,幼儿却说是粉色,教师也附和幼儿的说法,没有进行及时指正,继续进行交流环节,这本身就与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如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一)倾听幼儿所言,分析幼儿想法
倾听是师幼对话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更加重要,从而忽略幼儿的感受。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更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分析幼儿想表达的意思,并进一步提炼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幼儿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教师也会在不断倾听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发掘幼儿优点,丰富夸奖内涵
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幼儿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使自己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幼儿在回答中的亮点,如幼儿说出独特的观点,或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表达完整,或幼儿观察细心,这些都说明幼儿认真思考问题,并且懂得交换意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对于幼儿的表扬,教师的语言要避免空洞,要具体到某一件事,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的回答非常完整,其他小朋友需要向你学习”。当幼儿听到内容深刻的表扬时,就会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兴致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3]。
(三)丰富表达方式,提升幼儿认知
在幼儿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课堂互动是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情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往往呈现出只言片语、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不仅影响他们思想的有效传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教育策略,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幼儿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幼儿语言表达的催化剂。当幼儿尝试用有限的词汇和断断续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时,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肯定,哪怕他们的表达并不完整或准确。教师的认可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继续表达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温柔的语言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自己的表达,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来描绘内心的世界。
为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示范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榜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简单、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词汇和句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易于幼儿理解和模仿,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例如,当描述一幅画时,教师可以用“五彩斑斓的花朵”、“绿油油的草地”等形容词来修饰,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运用形容词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除语言示范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游戏和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游戏和活动可以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如动物、自然、节日等,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语言表达。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会更多的词汇和句式,还能在互动中体验到表达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运用语言来交流。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只有懂得倾听他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进而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回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并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回应。提升幼儿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肯定与鼓励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通过语言示范和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语言库存,以及通过培养倾听习惯提升幼儿的交流能力,这些策略共同构成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这些策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四)适时进行追问,带动幼儿思考追问
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常用手段,需要教师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并结合幼儿的回答对问题进行深化。如果一些幼儿的回答不够完整和深入,教师就需要进行二次提问,使幼儿的思路更加开阔,逐渐提高表达完整性。有效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敏捷。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绘本中都出现哪些人物,并追问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想要做些什么,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结语:要带领幼儿学好知识,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仅需要教师设计好教案,更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满足幼儿的内心需要。要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的交流积极和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热爱学习。而师生的频繁互动,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得到充分激发,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葛娇.大班幼儿课堂违规行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0.DOI:10.
[2]曹铁梅.幼儿回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微[J].成才之路,2019,(03):72.
[3]黄舒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大班幼儿失范行为指导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