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对话 提升素养效能
陈圆圆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211800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笔者认为,课堂对话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引导并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历史及现实之间多边的积极的“对话”,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钱乘旦教授更是指出:“历史是一门可以对话的学科,是一门可以与之对话的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对话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落实学科素养,实现立德育人。
1 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对话意识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到,日本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高中课堂上同样严重,怎样打破沉默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没有对话、交流的课堂是僵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课堂对话的构建,以学生具备对话意识为前提 —— 学生是课堂对话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基础。而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要以课堂中师生交往的安全感为依托: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放下对答案“标准性”的顾虑、消除“出丑”的心理负担,才能使其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融入教学过程,在积极思考中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1]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想说”,敢讲敢问,在对话中交流、争辩。
2 精选课堂话题,搭建对话平台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2] 新课改理念下,“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不可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精心提炼有价值的话题,为学生搭建便于参与的“对话平台”。
在选取话题时,应注重科学性与思辨性的结合,同时兼顾启发性和趣味性,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话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立足学情与教情实际,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充分拓展其思维空间。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让孩子们在体味阅读、思考与交流的愉悦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体验到对话的乐趣。[3]
笔者在执教“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时,将本课的核心定位“态度与观念”,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的不断转变。在分析背景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可结合纲要上和选必的内容,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展开讨论并总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有话可说,甚至在生生交流中交换意见,学生真正融入了我们的历史课堂。本课的教授中围绕“华夷观”步步深入,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再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线索明确,学生能有的放矢,课堂效果良好。
就历史学科而言,史料丰富,故事性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历史的生命感,吃透教材,精选史料,如图片与文献资料结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历史认识,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3 加强课堂管理,建立对话机制
课堂对话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离不开纪律的约束与规范。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肢体语言,有效的课堂对话既要传递知识、交流思想,又要激发思维、调控教学节奏。正如古语所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障师生对话质量的基础。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参与到课堂之中,就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上课时谁可以发言、什么时候发言等课堂程序。
笔者在每次执教新班级的时候,都会在第一节课上布置学生提供有关课堂对话原则,当然学生有不少想法,以中肯有用的意见为主,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大致需要一周时间整理成文,由学科代表在班级宣布,师生共同监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对话有效进行的保障,努力构建一种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在课堂对话中渗透学科素养精神。
4 落实学科素养,提升对话价值
皮亚杰说,教育就是把学生与价值连在一起。历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的引领,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最终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学科素养的,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堂是历史学科素养落实的主要阵地,课堂对话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以价值引领课堂对话,提升对话意义。笔者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0 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基于对课标、教材的研究,辅以李大钊的生平研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对话资源,设计问题搭建对话平台,在对话交流中落实历史学科素养要求。本课设计以李大钊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抓取李大钊活动中的一些细节,突出李大钊展现的高贵品质。
对话一:学生与教材对话,培养时空观念“青年者,国家之魂。”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课前让学生搜集历史课本中与“李大钊”这一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自主学习历史人物的经历,从时空角度把握人物贡献,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理解人物活动或历史事件是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条件下的产物。
举例对话二:学生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关注家国情怀
材料 1 :“五四游行,守常和学生一道参加。有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请愿。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守常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
北大教授高一涵回忆
材料 2 :由孙中山亲自作为介绍人,李大钊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1924 年 1 月,(李大钊)出席了标志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
—摘编自郭德宏著:《李大钊传》红旗出版社
通过史料分析,辅之《觉醒年代》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民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在这组课堂对话中,学生经历了与教材的对话、与史料对话,以及从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延伸出与现实的对话。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感悟出做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这对于高中生的人格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上述案例仅是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
做有生命的历史教育,开展“会说话”的历史课堂,在课堂对话中传递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落实历史学科素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课堂对话的有效开展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搭建可对话平台,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赐成、乔昊嫱 . 从师生关系看历史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 华南师大历史教学杂志
[2] 孔子等 . 四书五经(插图本) . 第 486 页
[3] 盛刚 . 课堂对话宜激思——以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