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于洋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1900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提升,造价预算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风险管控成为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造价预算管理全生命周期视角,系统分析各阶段潜在风险类型及其成因,探索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助力实现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的协同优化。
一、造价预算管理概述
(一)造价预算管理的定义
造价预算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分析的系统性管理活动,涵盖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在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优化和资源高效配置。在工程项目中,造价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精准预算避免资金浪费;二是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偏差,动态调整应对市场波动或设计变更;三是规范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减少经济纠纷。通过全过程造价管控,最终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造价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造价预算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核心环节。投资估算预测总投资,设计概算确定限额,施工图预算精确计算成本。招标控制价保障公平竞争,合同管理规范支付条款,变更索赔处理施工调整,竣工结算审核最终成本。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管控闭环,共同确保成本控制目标实现。
(三)造价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造价预算管理以实现成本控制和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通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其遵循四大原则:合法性,严格依据法规标准执行;科学性,运用现代技术精准测算;全面性,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性,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预算方案。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机制贯穿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各阶段,在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实现成本可控、风险防范和效益提升的协同统一,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四)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造价预算管理是工程建设成功实施的核心保障,在投资控制方面能够精准预测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投资失控,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同时,完善的造价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规划资金使用,保障材料设备质量、施工进度和安全投入,实现成本、质量、进度和安全四大目标的有机统一。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有着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及有助于清理各阶段造价管理侧重点等优点。
二、造价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定义与意义
造价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和评估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准确依据,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全面梳理项目各阶段潜在风险,能够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造价偏差;其次,科学的识别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区分关键风险和次要风险,合理配置管控资源;最后,准确的识别结果是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项目特点,从设计变更、市场波动、合同条款、施工技术等多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既要关注显性风险,也要警惕隐性风险,从而建立完整的风险清单,为造价控制的精准实施奠定基础。
(二)造价预算管理风险的类型与成因
在造价预算管理过程中,各类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对项目成本控制构成多重挑战。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建筑材料价格异常波动、人工工资水平持续上涨以及机械设备租赁费用调整等市场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项目基础成本构成。政策法规风险源于税收政策改革、环保标准提高或行业规范更新等政策性变化,往往导致项目执行成本被动增加。技术风险通常由设计缺陷、施工方案不完善或新技术应用失败引发,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和质量问题,进而推高项目造价。然而 , 少数建筑企业既没有做好成本管控工作 ,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 这些建筑企业并没有按照预算方案合理地分配资金 , 从而导致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资源浪费或过度投资等问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人员往往难以保证市场价格与预测价格的一致性, 从而导致实际造价超预算。
此外,突发性自然灾害、社会公共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往往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风险类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造价预算管理中的复杂风险网络。
(三)风险识别的方法
在造价预算管理实践中,风险识别需要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体系来确保全面性和准确性。头脑风暴法通过组织项目相关方进行开放式讨论,激发集体智慧来挖掘潜在风险因素,特别适用于创新性项目的风险发现。德尔菲法则采用背对背的专家咨询方式,通过多轮匿名反馈逐步收敛意见,能够获得相对客观的专业判断。风险调查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项目数据,总结同类工程的风险规律,为新建项目提供参考依据。流程图分析法着眼于造价管理的业务流程,通过分解各环节来发现流程漏洞和潜在风险点。SWOT 分析法则从项目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识别可能影响造价的风险因素。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相互补充,形成多维度的风险识别网络,确保不遗漏重大风险源。
三、造价预算管理风险的评估
(一)风险评估的定义与意义
造价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基础上,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判定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测算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这一评估过程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不仅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区分风险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管理资源集中在关键风险上,更能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建立风险等级矩阵,将风险划分为可接受、需监控和必须应对等不同级别,使管理者能够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最终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优风险防控效果的目标,为项目造价的可控性提供有力保障。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在造价预算管理中,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定性评估方面,风险矩阵法通过建立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的二维坐标,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不同等级,实现风险的直观分类与优先级排序;专家打分法则借助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采用德尔菲等方式对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评分,特别适用于缺乏历史数据的新项目。定量评估方面,概率分析法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和概率理论,计算特定风险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而蒙特卡洛模拟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各种不确定因素组合下对项目造价的综合影响,能够输出成本波动的概率分布。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相互补充,定性方法用于快速筛查关键风险,定量方法则对重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二者结合可以构建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为制定精准的造价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四、造价预算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市场风险应对策略
在造价预算管理中,应对市场风险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防控体系。首要措施是构建完善的市场价格预警机制,通过实时监测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的价格走势,结合行业周期规律建立价格波动阈值,当市场价格触及预警线时及时启动应对预案。在采购策略上,可与优质供应商签订长期框架协议,通过批量采购锁定价格,同时约定部分材料的调价公式,既保障供应稳定性又避免价格剧烈波动风险。在招投标期间,还需严格审核合同内容,在合同中需明确列出具体造价、支付方式等条款,避免后期由于合同约定不清而形成纠纷。此外,还可通过期货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对冲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建立材料价格风险准备金以缓冲短期波动影响。这些措施需要根据项目特征和市场环境灵活组合应用,形成动态的市场风险防控网络,有效维护造价预算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二)政策法规风险应对策略
在造价预算管理中,应对政策法规风险需要建立前瞻性的防控机制。首先应当组建专业的政策研究团队,密切跟踪国家和地方在环保标准、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建立政策变化预警系统,重点关注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条款修订。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预留政策调整空间,对环保要求提高、税率变动等可能增加成本的因素设置弹性系数,当新政策出台后能够快速测算影响幅度并及时修正预算方案。同时要完善项目合规管理体系,在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等各环节严格执行现行法规要求,定期开展合规性审查,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的处罚成本。对于重大政策变化,应及时与业主、设计单位协商调整技术方案和投资计划,必要时通过补充协议明确各方责任。此外,还应建立政策风险专项准备金,为应对突发性政策调整提供资金缓冲,确保项目在法规框架下顺利实施的同时,维持造价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三)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在造价预算管理中,应对技术风险需要构建全过程的技术管控体系。从设计阶段开始,应组织多方参与设计方案优化评审,重点审查设计图纸的可施工性和经济性,通过价值工程分析平衡技术方案与成本效益,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后期变更。在施工技术选择上,优先采用经过工程验证的成熟工艺工法,对必须使用的新技术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开展小范围试点并评估其可靠性和经济性后再全面推广。针对复杂工程节点,应提前编制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进行联合评审,确保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造价可控性。同时建立技术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技术方案执行情况,对出现的工艺难题及时组织技术攻关,避免问题扩大造成成本失控。此外,还应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风险识别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技术风险防控提供人才保障,从源头上减少因技术因素导致的造价偏差。
(四)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在造价预算管理中,应对管理风险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管控体系。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造价控制中的职责分工,通过定期召开造价协调会议,及时解决设计、施工、采购等环节的衔接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成本增加。建筑造价成本预算工作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科学、完善的成本预算标准。信息管理上应推行造价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多方共享的造价管理平台,实现工程量、价格、支付等关键数据的实时更新与透明化,为决策提供准确依据。此外,还需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造价控制目标纳入各部门的考核体系,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效能,形成全员参与的造价风险防控网络,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结语
造价预算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是动态、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贯穿项目始终。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策略的结合,证实了科学的风险管理对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风险预测的精准性和应对的时效性将进一步提升。建议工程建设单位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构建更加敏捷、智能的造价风险防控机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姚静,姜安民,邹品增,董彦辰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J]. 中国储运. 2024 (12)
[2] 赵小丽 . 建筑造价成本预算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 房地产世界 . 2022 (07)
[3] 赵小丽 . 建筑造价成本预算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 房地产世界 . 2022 (07)
[4] 王梦林 . 基于全过程管理理念的工程造价管理实践分析 [J]. 城市建筑 . 2024 ,21 (24)
[5] 苗丽 . 建筑造价成本预算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 [J]. 散装水泥 . 2022 (01)
于洋(1995.12.27-)女 , 民族:汉籍贯: 黑龙江省,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单位:, 职称: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