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问题意识培养,驱动自我思考的实践思维工具设计与实施

作者

邱元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10220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当下的育人方式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以此效益更大化地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此,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会思考”为重点、“会表达”为外显评价标准,开发“小小问号变形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程,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思考,经历“发现 — 解决问题”循环,提升思维能力,建立学习与生活联系。接下来,笔者将具体阐述对具有驱动自我思考的实践思维工具设计与实施过程,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目的。

一、思维工具设计的“三原则”策略

(一)封闭性问题应遵循生活和学习的关联性原

封闭性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该问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已经设定好的日常生活情景,结合有限的生活经验,在调查问卷的引导性下提出简单的问题,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因此,这种问题大多应用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

(二)引导式问题应遵循能力训练阶梯性原则

引导式问题指的是在设置调查问卷时,围绕活动主题,教师通过问卷的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有层次地思考。该问题方式一般使用在活动时某一环节或问题的深入了解。

(三)探究式问题应遵循学生发散思维的生成性原则

探究式问题指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发问。该问题的来源来自于学生们的集思广益,并围绕着“5W+1H”,即从原因(何因 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 Where)、时间(何时 When)、人员(何人 Who)、方法(何法 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均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活动目的,同时帮助他们搜集更多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 借助该方法提出的探究式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为大脑中存在的零散信息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网,更有助于其较为全面地了解该主题。该问题一般用于高年级活动前的调查问卷。

二、思维工具实施“三步走”实施策略

(一)借助辅助工具,培养学生“依据”的独立问题意识该指导方式一般用在活动准备阶段。

为了缓解学生从众心理的发生,教师便要依据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对该活动主题的认知层次,提供可操作的辅助工具,帮助其在课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上交流。可采用的指导方法有调查法、访谈法、实地探究等。

案例4 :

以二年级开展的《有趣的动画》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该调查表是活动准备前学生需要完成的调查内容。该调查表对学生的课前有效思考起到以下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帮助学生通过认真对比真实的调查表内容,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围绕该活动主题想要了解的其他内容,避免课上交流该话题时人云亦云、不知从何下手。该过程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零散的点状思维进行有目的的串联,为日后学生的线性思考做好铺垫。

(二)借助实践探究,深化学生“依情”的质疑问题能力该指导方式一般用在活动实施阶段。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不断地学会独立思考后。教师还需要围绕阶段性思考和表达即将达成的思维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践探究方式,依据学生所处的真实情景、体会到的真实情感,以问题为驱动,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或辅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提升思考能力。可采用的指导探究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实地考察、调查走访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分享彼此的看法。因质疑是一种持续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倾听他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在不断优化自我认知结构的过程,最终通过该思考方式找到更为客观的描述、判断或解决方案。

(三)借助矛盾,激发学生“依理”的思辨问题能力该指导方式一般用在活动总结阶段。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因为经历了整个的活动过程,对活动主题和核心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了自我的思考。但此时还未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理性思考。这时教师需要巧妙地借助到事物的矛盾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更能够激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拓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在已有了相关的理论支持之下形成自我对事物的辩证思考的教育目的。可采用的指导方法有提供矛盾的数据或案例、组织辩论、鼓励批判性思维等。

案例5 :

以四年级开展的《我是小小快递员》成果展示阶段为例。

当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以及自创绘本等方式,亲身感受到了快递员的辛苦后。教师及时地插入因快递员超速驾驶出现交通事故的视频,并“ 同学们,在我们感受到了快递员叔叔给予的方便快捷时,你是否发现了在这个职业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引出同学们深度思考,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就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我们尊重他们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尊重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交通规定等等。”

该课程开发实施的两年实践探索里,借助思维工具和教师在依据思维工具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该思维实践课程中获得了有效提问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逐步提升了自我思维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具有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基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维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针对于思维工具的设计和实施,不仅实现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素养,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德善 . 神奇的教育场——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创新艺术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社 ,2011.9.1

[2] 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 . 思辨与立场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2018.2 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