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视角下特殊教育学生通过民族音乐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索

作者

刘春娇

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157000

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入,把特殊教育和民族音乐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给特殊教育学生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承途径,也能让特殊教育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活动,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特殊教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从而推动特殊教育学生的社会发展。

一、民族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

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音乐,其特有的价值就是突破语义和逻辑的局限,通过声律形动编织出一种能够被多感觉解读的意义体系:以旋律的线形叙述代替抽象的语言,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一条可触摸的记忆通道。侗族鼓的震动频率转换成触觉信号,使聋哑同学听见祭祀场面,并通过肢体共鸣;重复的固定音调,与特殊教育学生所需的结构性刺激相吻合,但在每个周期中,都添加细微变化的装饰性音调,不动声色地将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悄悄地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民间音乐所承载的仪式性、社群性与地域性,使特殊教育学生由被介入者向文化社群成员转变,再一次回到文化社区,通过彝族服装,在迈出左脚舞第一步后,非遗传承实现由保护对象向传承主体转换,传统音乐以其自身作为柔性接口,修补社会排斥,重构身份叙事。

二、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分析与民族音乐的适配性

2.1 障碍类型与音乐干预的关联

特殊教育学生在旋律的重复性和可预见性中得到安全保障,而侗族民歌的定音式和轮唱结构则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一个较小的交互框架,并逐渐引导特殊教育学生由机械模仿向交替回答转变;壮族嘹歌问答叙述方式使智力障碍学生从其短小的乐句中获益,并使其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操作的音乐指令;听觉障碍人群借助鼓面振动、足踝铃触觉和视觉指令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将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复杂韵律转换为肢体记忆;蒙古族长调悠长的呼吸节奏,使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正确进行呼吸调整,其延长的音调充当声纹锚点,使其自我安抚。

2.2 民族音乐的适应性改造

在特殊教育的语境中,对民族音乐进行适应性改造,就像是为特殊教育学生量身定做一样。根据孤独症患儿对韵律的敏感性,将云南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中繁复的韵律形式,简化为有规律的四拍,并保持其明快的旋律特点,使其在韵律中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针对特殊教育学生,根据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中的歌词,将其转化成更容易听懂的词语,并配以简单的手势,加深其对歌词内容的认识与记忆;而针对聋哑儿童,则可藉由调节乐器的音色与控制强度,令苗族芦笙低频区域的震动更强,藉由肢体感受乐曲的律动与节奏,进而在音乐的天地里寻找自我表现的方法。

三、融合视角下的实践路径

3.1 课程设计策略

在融合视野中,以民族音乐为载体的课程设计策略,是实现特殊教育学生在民间音乐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建立层次化的指标系统,其中底层注重感性的感受,比如用蒙古族长调丰富的音域,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入级重视对文化符号的认识,用傣族的葫芦丝的音色来表现傣族人的闲适和安宁,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扩展级提倡创意表现,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新疆的十二木卡姆,编一些简单的舞步,把乐曲里的情绪和故事都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朝鲜族农乐舞服装和舞蹈节奏的搭配,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并将其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将陕北民间歌曲中的高亢旋律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3.2 教学方法策略

在教学方法策略方面,注重多途径的参与,并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通过听觉、触觉、视觉、动作四种感官,使特殊教育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如在教学傣族孔雀舞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触摸、感受震动、观看孔雀舞蹈的录像、模仿孔雀的舞蹈等方式,对音乐的节奏和节奏有更为直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同伴支持系统,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完成侗族大歌的轮唱,普通学生在旁提示节奏和歌词,助力特殊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活动,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与团队协作能力。要善用技术辅助,运用科技手段,通过 AR 技术搭建苗族泼水节的虚拟情景,让学生与大象进行互动,或者通过触觉反馈装置将芦笙声转换成震动信号,让听障儿童能“听”到音乐,真正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3.3 文化情境创设策略

在营造文化情景的策略上,着力营造一种渗透式的民族文化微生态。在学校一角,藏族锅庄舞微广场,用藏族传统花纹作为装饰,标注锅庄舞的基本舞步,配以藏族服装和道具,使学员们在每天的休息时间里,就能完全沉浸在藏族舞蹈的气氛之中,犹如置身于雪域高原的篝火之夜。学校每年都会举行 " 民族音乐节 ",由本地的苗族芦笙,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另外,还为家庭准备一套由简单乐器(如自制的侗族木鱼、简易版的傣族葫芦丝)、图解手册及相关的小影片,让父母和子女在家一起学习,把学校的民族文化体验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去,使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无缝连接,使民族音乐真正走进特殊教育学生的生活。

三、结语

从融合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学生以民间音乐活动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教育公正和文化传承的一条新途径。突破屏障,用民族音乐作为载体,建立适合特殊教育学生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使特殊教育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获得成长,并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连赟 . 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音乐学解读 [J]. 当代音乐 ,2022(2):10-13.

[2] 连赟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虚拟田野调查 [J]. 民族音乐 ,2022(1):47-50.

[3] 邹文.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及发展探讨[J]. 参花,2023(25):62-64.

[4] 李卓 . “ 民族性” 高校钢琴音乐教材建设的相关思考 [J]. 大众文艺 ,2024(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