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民宿产业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赵耀辉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乡村民宿作为连接城乡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从基础住宿服务向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的转型。通过对冀鲁两省的28家民宿的调研发现,民宿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品牌战略缺失、产业配套体系短板及生态维度挑战等问题。本文基于多维度实证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与利益相关者访谈,系统梳理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乡村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增长。

关键词: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生态旅游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体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民宿产业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其进一步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冀鲁两省部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民宿业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

一、乡村民宿产业的问题

(一)同质化竞争与品牌缺失

在两省部分区域,民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项目停留在简单住宿功能的复制阶段,未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品牌战略意识,个体化运营模式难以构建系统化的视觉识别体系,导致市场定位模糊,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二)产业配套体系短板

交通通达性不足、卫生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基础性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升级。此外,从业者职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专业化服务能力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缺失,制约了中高端客群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民宿+”产业融合实践中,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服务链条断裂现象时有发生。

(三)生态维度挑战

部分民宿项目存在环境承载超限风险,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传统建筑肌理破坏现象并存,可持续发展机制脆弱。季节性供需失衡也是一大挑战,旺季资源挤兑与淡季设施闲置形成鲜明对比,全周期运营瓶颈亟待破解。

二、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的策略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乎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与可持续性,更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力量。为了实现乡村民宿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下策略旨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数智化营销、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

(一)推进基建体系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

1. 交通提质工程

交通是连接民宿与游客的桥梁,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是民宿产业发展的基础。实施交通提质工程,重点建设县域旅游环线及景区连接线智慧交通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交通流量管理,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同时,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如增设防护栏、警示标志等,确保游客出行安全。此外,推动公共交通向乡村旅游点延伸,提供便捷的公交服务,降低游客出行成本。

2. 公共设施完善

公共设施是提升民宿周边环境质量的关键。建立农村水电智能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水电使用情况,确保民宿用水用电安全稳定。构建微型污水处理循环系统,有效处理民宿及周边生活污水,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提升乡村整体卫生水平。此外,完善乡村休闲设施,如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等,丰富游客体验。

3. 产业联动生态圈

打造产业联动生态圈,是推动民宿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建立“民宿+”产业联盟,鼓励民宿与农业、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研学、非遗工坊等融合业态,拓展民宿产业链。通过举办农耕体验、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民宿附加值。同时,推动民宿与周边景区、农家乐等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旅游产业链。

4. 区域协作机制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是推动民宿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组建跨行政区旅游协作体,明确发展目标、合作领域、责任分工等,形成区域民宿产业协同发展共识。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营销活动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推动区域民宿产业协同发展。

(二)实施品牌战略与数智化营销工程

1. 文化IP矩阵构建

文化IP是民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非遗活化利用、民俗场景再现等路径,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矩阵。如将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融入民宿设计、装饰和服务中,提升民宿文化内涵与辨识度。同时,加强与当地文化名人、艺术家的合作,共同打造文化IP,提升民宿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品质认证体系建立

建立品质认证体系,是规范民宿市场秩序、提升民宿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明确民宿品质认证标准和流程。通过第三方机构对民宿进行实地评估、审核认证,确保民宿符合品质要求。同时,加强对认证民宿的动态监管和定期复审,确保民宿品质持续提升。

3. 全域营销平台建设

搭建全域营销平台,是实现民宿资源高效整合、精准营销的重要途径。创建省级民宿预定云平台,集成VR实景展示、智能推荐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直观的预订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行为特征等,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同时,加强与OTA平台、社交媒体等合作,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民宿项目曝光率与转化率。

4. 精准流量运营

实现周边景区游客的定向推送,是提高民宿项目曝光率和转化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收集游客位置信息、游览记录等数据,分析游客需求和偏好,构建私域流量池。利用短信、邮件、APP推送等方式,向目标游客发送民宿优惠信息、活动预告等,吸引游客关注和预订。同时,加强与景区、旅行社等合作,共同开展联合营销活动,实现流量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构建行业标准与人才发展体系

1. 差异化规划策略

实施差异化规划策略,是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制乡村民宿发展潜力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因素,为民宿项目选址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科学规划,避免民宿项目盲目发展、同质化竞争,实现民宿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 三级培训体系建立

人才是民宿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建立三级培训体系,包括针对经营者的研修项目、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认证、村民的文旅服务通识教育,提升民宿从业者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加强民宿经营管理、服务技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民宿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理念,推动民宿产业创新发展。

3. 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途径。建设区域性民宿物资集采平台,整合供应商资源,实现规模化采购和集中配送。通过平台化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体系,保障民宿餐饮原材料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加强与当地农户合作,推广绿色农产品,提升民宿餐饮品质和文化内涵。

4. 数智化转型推动

推动数智化转型,是实现民宿经营管理智能化、高效化的关键。开发民宿经营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民宿客房预订、入住率、游客满意度等数据,为民宿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客源分析、能耗管理等智能决策,提高民宿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民宿智能化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的策略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数智化营销、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推动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