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高原荒漠与黄河流域复合型水域灾害救援策略研究
王聪
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730300
引言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 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具有面积广、强度大、成因复杂等特点。本研究聚焦甘青宁陕新内六省区复合水域灾害演化特征,构建识别模型与数据体系以支撑救援路径优化与联动机制设计。
一、复合型地貌背景下的灾害类型演化机制与空间分布规律
西北地区所呈现出的地貌复合性源于多元自然构造的交织作用,其间包含青藏高原的隆升边界、黄土高原的堆积变质带、内蒙古高原的构造稳定块体以及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的沉降构造区,这种复杂的地质演化历程直接导致灾害类型的多样性与叠加性。在高原荒漠边缘地带,风沙侵蚀、季节性洪水与冰凌灾害具有共时叠加的发生倾向,形成既包括流域水文过程异常,也涉及高原降水径流突变的复合型灾害体系。每年
月,甘肃河西与新疆交界区暴雨泥石流频发,呈现复合灾害高发态势。
灾害演化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阶段性与非线性跳跃特征,尤其在年际气候变率影响下,灾害频率波动显著。宁夏中部与青海东部常见洪旱交替及风暴冲刷并发,反映气象扰动与地形条件的高度耦合。新疆北缘与甘肃河西走廊区域则因断陷盆地与风口效应,极端风灾与突发性水灾共振增强,灾害模式日趋复合化,对传统灾害分类和区域救援策略提出新的适应性挑战[1]。
二、多重地形叠加对救援路径与响应效率的限制性研究
地貌单元高度破碎化构成西北救援响应的首要物理障碍,尤其在青藏高原边缘带与黄土高原断裂带之间,复杂地势与地表破碎度极大压缩常规交通体系的救援调度弹性。通过对典型复杂地形的特征分析,研究明确不同地貌类型与救援行动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绳索救援路径规划的理论基础。在此框架下,结合复杂地形限制,提出适应性更强的路径规划算法,提升特殊地貌区域的救援可达性。以陕西南部秦岭地带与甘肃南缘山区为例,山体高差大、通行能力低与信息盲区频发共同作用,显著延长高峰期的响应周期。尤其在每年汛期,甘陕边界山区常因强降水导致交通中断,7 月响应时效明显下降,形成典型“孤岛点”。
河谷型灾害区域虽交通条件较优,但受高原水位突涨与冰凌冲击影响,常因河岸塌陷与湿陷土扰动导致水陆响应受阻。新疆塔城与阿勒泰交界地形破碎、断裂密布,灾害触发点分布不确定,路径优化模型易失效,调度延迟频发。整体救援可达性受限于地形、基础设施、制度响应及灾害频率等多重因素叠加,形成系统性瓶颈,显著制约区域应急效率。
三、区域联动机制下的协同救援策略构建与优化
西北地区行政区划多样且边界线延伸绵长,形成救援资源调配过程中“条块分割”与“机制空转”并存的结构性障碍。跨省域灾害应对需构建一种能够打破地理界限、职能分割与权责模糊的联动机制。在黄河流域跨段洪灾应对中,往往出现上游信息未能有效向下游传导,导致救援准备滞后与物资部署不精准的问题。黄河中游每年 5 月融水期信息传导延迟,宁夏下游常陷入响应准备滞后困局。
策略层面应建立以流域治理逻辑为基础的多级调度中心网络,强化宁夏、青海与甘肃三省交界区域的信息共用与物资共储机制,并引入以灾害预测精度为依据的动态资源转移算法,打破传统静态库存与区域独立响应模式的局限。新疆与内蒙古等边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与边境地带特殊性,应探索与军队、武警等特殊救援力量的联合响应路径[2]。整体机制优化不应仅停留在协议层面,而需形成实操层面上资源、路径与信息高度协同的演练常态化体系,以提升极端情况下的救援稳定性与适应性。
四、智能化感知系统与高原水域灾害监测—预警一体化路径探索
高原荒漠与流域水系复合区域的灾害监测面临多重挑战,其一为监测盲区广泛分布于高海拔、交通难达区域,其二为高原低气压与强辐射环境对传感设备运行稳定性的严峻考验。在甘肃祁连山地区与青海三江源区域,遥感与地面监测结合的双模数据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极端降水、冰冻灾害与突发性水体膨胀事件的感知能力不足,形成预警滞后与响应迟缓的隐性风险。青海三江源 10月至翌年2 月冰冻期遥感失效频现,监测盲区扩大,预警难度提升。
为破解高原荒漠与流域复合区域监测难题,需构建以卫星遥感、微波雷达和地面传感网络为基础的立体灾害感知体系,辅以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处理与实时分析。在宁夏黄河中游,可部署多源水位监测设备,结合历史数据优化流速变化下的预警模型。新疆河谷与沙漠交界区则应强化移动感知平台,如无人机与轻型遥感车组,以完成动态巡查与风险识别。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通道,设定权限分级与标准接口,提升监测—预警—响应的闭环管理效率。
结论
研究表明基于复合地貌识别机制构建的灾害分类与空间分布模式揭示出西北高原—荒漠—黄河流域间强耦合的灾害演化路径。针对救援路径限制,需优化道路与通信基础设施布局,并强化断裂型地形中的应急可达性。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黄土高原风沙区内蒙古项目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和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 根据项目区内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应性、经济条件的合理性和技术条件的可行性 , 提出相应的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 按照当前与长远兼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联动架构的多级调度与资源共享机制在破局跨省救援瓶颈方面展现出实效,方案中融入军地协同机制以应对边远区域救援弱项。
参考文献
[1] 孙才志 , 郝帅 .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生态管理分区 [J]. 人民黄河 , 2024, 46(9):90-98.
[2] 韩晓熠 , 张晓晨 , 姚武 .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电网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研究与实践 [J]. 低碳世界 , 2025, 15(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