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下阜阳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

夏海林

中共阜阳市颍州区委党校 (安徽阜阳 23600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大力推进 “双碳” 目标的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阜阳市作为作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适合阜阳市的绿色发展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阜阳市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一)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的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阜阳市5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名单,新增数居全省第四。截至目前,阜阳市已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总量居全省第四、皖北第一;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6家,均居全省第二、皖北第一。绿色工厂以梯队培育方式创建,引导重点企业对照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不断规范提升,促进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3 - 2024年,阜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调整为13.0:35.2:51.8,2024年进一步调整为12.1:30.7:57.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23年增长12.0%,高于规上工业7.31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集群集成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不断攀升,可再生能源新增并网、累计并网规模均居全省首位。例如,2024年全市“四上”企业中新型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5.8%,高出全部“四上”企业发电量17.6个百分点,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增长47.2%、风力发电量增长67.9% 。

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

阜阳市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果突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高位,从2021年的95.56%逐年提升至2023年的98.33% 。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综合循环利用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综合循环利用基地。在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方面,推动了行业集中规范发展,初步建成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阜阳界首高新区田营科技园获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双碳”目标下阜阳推进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大

阜阳市虽具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但能源结构调整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虽然近年来阜阳市不断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单位 GDP 能耗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这对阜阳市的能源供应和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产业转型难度较大

近年来,阜阳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如化工、建材等行业,这些产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转型难度较大。总体来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昊源化工集团年耗煤量180万吨,通过实施气化技术改造,2023年实现吨氨综合能耗下降12%,但工艺革新面临3-5年投资回报周期压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深加工率不足35%。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转型离不开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持,但阜阳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不足,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较少,许多技术依赖外部引进。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碳捕获与封存、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阜阳市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绿色技术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且回报周期较长,许多企业更倾向于短期利益,对绿色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阜阳市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科研实力较弱,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也限制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双碳目标下阜阳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对于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如化工产业可以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绿色发展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企业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场,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二)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阜阳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风力发电场建设,合理布局风电场址,提高风力发电效率。完善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确保清洁能源能够安全、稳定地输送到用户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绿色照明等,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建筑节能,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 。

(三)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在新能源领域,不断研发和应用高效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等先进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广应用污水深度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和引进绿色人才,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市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绿色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市内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本土绿色人才,为绿色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四)完善政策机制,保障绿色转型顺利推进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促进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给予补贴,对绿色制造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碳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为绿色转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组织绿色出行、节能知识讲座等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转型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

夏海林(1983.03--),女,湖北襄阳人,高级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生态文明

基金项目:2024年度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FYDXKT20246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