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环境中公安教育思政建设的教育学分析

作者

马勇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演进正深刻重塑公安教育的传播方式、教学环境与学员思维方式,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机遇。在传统课堂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弱化的背景下,公安教育的思想政治建设亟需通过融媒体路径进行内容扩展与话语升级。尤其是在目前以 00 后为主体的公安院校学员群体中,其价值认同更依赖于多元媒介信息的综合影响,因此必须以技术融合带动教育创新,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培育的协同发展。人工智能(AI)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1]。其发展历经起步、盛行至深度学习三阶段。AI 已成为推动社会与经济进步的关键力量。这一背景也为思政教育赋予新的支点,拓宽了其教育路径。本文拟从教育学分析视角,探讨融媒体环境下公安思政教育的建构逻辑与方法转向,为高校与公安院校的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指导。

1 融媒体环境对公安思政教育的冲击与重构动因

融媒体技术融合了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客户端等多种传播渠道,打破了信息生产者与接受者的界限,形成传播即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播场域。这种传播方式对公安思政教育提出了极高挑战。首先,信息来源多样化使公安院校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网络话题与社交媒体建构个人价值判断,削弱了传统课堂在认知建构中的话语权。其次,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混杂性增强,思政教育作为价值引领机制,在缺乏主动适应媒介语境的情况下,将较难在新一代学员心中形成强有力的道德认同与政治认同,容易导致教育内容边缘化、标签化。

此外,公安院校思政教育本身存在“灌输式”“应试型”等弊端,有些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教学话语体系与新媒体语言风格相距较远,难以形成学员的内在共鸣与持续兴趣。融媒体背景下的学员更强调互动、体验与参与,传统单向度讲授方式亟需变革。因此,融媒体环境的介入不仅是外在冲击,更是教育重构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公安教育思政教学走向更为开放、多元与互动的传播机制,以实现教育效能与价值功能的双重提升,并逐步构建贴近学员心理需求的思政表达新范式。

2 融媒体条件下公安思政内容体系的转型策略

融媒体条件下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单一文本传播过程,而是融合文字、图像、视频、互动评论、即时反馈等多种媒介元素的信息建构过程。在此情境下,传统思政课程需进行深度内容转型,构建与公安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高度契合的教学体系。一方面,应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将思政教育内容嵌入真实案例、历史记忆与制度背景中,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情境性,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职责与使命;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政治意识传达向价值认同建构、社会责任激发与职业道德养成多维延展,确保思政课程具有全方位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内在认同转化。

在教材编写与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加强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运用可视化表达与智能交互方式重塑教学载体。教学话语也应主动贴近青年语境,使用“微视频”“微讲座”“情景模拟”等融媒体表达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渗透。同时,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构建以宪法精神、纪律意识、忠诚担当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模块群,使内容具有知识深度、情感温度与价值力度,增强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与价值认同能力。

3 公安思政教育教学机制的融媒体适应调整

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机制不仅需要内容创新,更依赖于传播方式、互动结构与评价体系的重构。当前公安院校教学机制大多仍以线下课堂为主导,教学反馈周期长、师生互动有限、学生参与被动。为适应新媒介环境,需推动教学机制向平台化、个性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一是构建融合平台,将公安思政教学延伸至公安内部网络平台、学习强国、公安云课堂等多端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引入交互机制,通过“弹幕 + 评论 + 测试”的学习反馈系统,使学生在实时交流中深化理解;三是应用教学数据分析工具,对学习进度、知识掌握度、情感倾向进行动态监控,从而实现教学诊断与调整的精准化。

同时,教师角色也应由“讲授者”向“引导者”“策划者”“交互设计者”转变,承担内容编辑、情境设计与互动运营等多重功能,提升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胜任力。

4 思政育人与公安教育的协同建构路径

思政教育与公安专业教育本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两个维度,但长期以来两者常处于相对割裂状态,影响了教育整体效能。为推动协同建构,应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安类课程中的全面渗透,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上的协同设计。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形式嵌套,而是在专业内容中提炼思政要素,将政治忠诚、纪律意识与责任精神内化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的融合,避免思政教育表面化、标签化倾向,增强其实质育人功能。

同时,应构建“思政—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建立学生思想发展档案,整合课程学习、实战训练、心理辅导与行为表现数据,形成动态教育管理闭环,实现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调控转变。在教学组织上,应推动教师团队协作,建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设计机制,提升教学组织的综合育人能力,激发教学活动的整体联动效应。

结论

融媒体环境下的公安思政教育既是教育形态的变革过程,也是思想引导力与育人功能的再构建过程。本文基于教育学分析路径,系统论述了当前融媒体对公安教育思政工作带来的影响与重构动因,提出了内容系统转型、教学机制更新与协同育人路径等核心策略。在新技术持续发展、学员思想活跃度提高的趋势下,公安教育必须将思政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任务,推动思政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课堂到平台的全面升级。未来的公安思政教育应更加注重育人实效与系统整合,依托技术融合、机制创新与价值引领,真正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格局,从而为公安事业培养忠诚、担当、专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一 . 融媒体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D].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DOI:10.27634/d.cnki.gzrgu.2020.000138.

[2] 王鹏 . 融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4,(05):119-124.DOI:10.16478/j.cnki.jbjpc.20240730.001.

[3] 王拯 . “公安英模精神”充分融入公安院校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 践 路 径 [J]. 贵 州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2024,36(6):113-119. DOI:10.13310/j.cnki.gzjy.2024.06.016.

作者信息: 马勇,男,1976 年4 月,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

项目基金 :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 :“融媒体”视角下的公安教育思政建设 ( 编号 :2022SISZ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