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品质提升对策分析

作者

高鹏翔

山东奥德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焊接是汽车制造的核心工序,车身、底盘等关键结构的焊接品质直接决定整车强度与安全性。当前汽车市场对轻量化、高可靠性的需求日益提升,传统焊接工艺易出现的缺陷已成为质量瓶颈。劣质焊接不仅增加返修成本、延长生产周期,更可能在车辆使用中引发安全隐患。研究机械焊接品质提升对策,对提高汽车产品竞争力、保障用户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一、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常见品质问题

1.1 常见品质问题

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的常见品质问题对焊接接头性能影响显著。气孔是焊接过程中气体未及时逸出形成的空洞,会削弱接头有效受力面积,降低强度和密封性。裂纹分为热裂纹与冷裂纹,热裂纹多产生于焊缝凝固阶段,沿晶界扩展;冷裂纹则在焊接后一段时间出现,深入母材内部,严重时可导致接头断裂。未焊透指母材与焊缝金属未充分熔合,使接头承载能力大幅下降,易引发应力集中。焊瘤是焊缝金属过度堆积形成的凸起,不仅影响外观,还会造成应力集中,且可能掩盖未焊透等缺陷。咬边是焊缝边缘母材被熔化后未填充形成的凹陷,会减少母材有效厚度,降低接头疲劳强度。这些缺陷共同威胁着汽车零部件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二、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影响因素

2.1 材料因素

焊接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焊接基础性能。焊丝或焊条的化学成分与母材不匹配时,易引发焊缝金属脆化或裂纹,例如低合金钢焊接时使用低碳钢焊丝,可能导致接头强度不足。母材表面存在氧化皮、油污或锈蚀,会阻碍熔池金属融合,形成未焊透或气孔。母材的冶金性能差异也会产生影响,如高碳钢焊接时因淬硬倾向大,若未控制冷却速度,易产生冷裂纹,异种材料焊接时,因热膨胀系数不同,会引发焊接应力集中,加剧开裂风险。

2.2 工艺因素

焊接工艺参数的精准度是控制品质的核心。电流过大易导致母材过度熔化,产生咬边或烧穿,电流过小则会造成熔深不足,形成未焊透。电压与焊接速度不匹配时,可能引发焊缝成形不良,如电压过高导致飞溅增大,速度过快使熔池凝固过快形成气孔。焊接顺序不合理会引发残余应力,例如大型构件未采用对称焊接,易因应力释放导致变形,间接造成焊缝开裂。坡口设计与装配精度同样关键,坡口角度过小或装配间隙不均,会导致熔合不良,而钝边过厚则可能阻碍熔透。2.3 设备因素

焊接设备的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过程一致性。焊机输出电流电压波动超过允许范围,会导致焊缝熔深忽大忽小,形成缺陷。送丝机构精度不足时,焊丝送进不均匀,造成电弧不稳定,产生气孔或断弧。焊枪角度调节机构失灵会使电弧位置偏移,导致焊缝偏离接缝中心,形成单边未焊透。设备维护缺失会加剧问题,如导电嘴磨损未及时更换,会增大电阻引发电弧不稳,冷却系统故障导致焊枪过热,可能使焊丝熔化异常,产生焊瘤。

2.4 人员因素

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决定工艺执行质量。新手因对参数调节不熟练,可能在起弧时电流控制不当,造成弧坑裂纹;而经验不足者对焊缝成形的判断滞后,难以及时调整焊接速度,易产生咬边或堆积。质量意识薄弱会导致操作简化,例如为赶进度省略坡口清理步骤,或忽视焊前预热要求,尤其在低温环境下焊接高碳钢时,易因未预热引发冷裂纹。疲劳作业会降低注意力,如长时间焊接导致手部稳定性下降,使焊道偏移,形成不规则缺陷。

2.5 环境因素

焊接环境因素包括车间的风速过高,风速在气体保护层内,造成保护气体的保护作用,氧、氮进入到熔池内形成气孔或氧化物夹渣;湿度过大会使空气中的水分进入电弧区,水分子分解产生的氢分子容易进入焊缝,焊缝处也会出现氢致裂纹;低温环境致使熔池凝固速度加快,使得焊缝金属出现淬硬倾向,尤其是低合金高强钢,低温环境下的焊接对焊缝影响更为明显;粉尘过多会污染焊丝和母材表面,焊接时则会造成夹杂,振动环境下会使得焊枪振动,形成不良焊道等。

三、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品质提升的具体对策

3.1 优化焊接工艺

构建工艺参数实时优化管理体系,基于焊接仿真软件模拟多种焊接参数组合情况下的熔池形状,基于试焊接结果选定最佳电流、电压和焊接线速度范围,并对母材材质与厚度定制出参数表格。实施分模焊接工艺设计,针对大面积结构,按焊接对称、分层焊进行焊接顺序设计,以降低余应力峰值。严格坡口的制造装配工艺设计,制作专用夹具以保证相同坡口角度、坡口钝边和装配间隙,焊前机械打磨配合激光除油以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及油污,以保证熔合品质。

3.2 加强焊接设备管理

推行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选购带闭环控制功能的焊机,能够实现当前电压电流的补偿,杜绝电压电流变化带来的弊端。采用三级维护,日常点检重点关注送丝机构的稳定性,冷却水的压力情况,每周对焊枪进行校正与检测导电嘴的损坏情况,每月对焊机的输出情况检查。

3.3 强化人员管理与培训

组织岗位培训,根据岗前人员开展简单作业培训,利用仿真焊接软件训练焊接参数、焊道等操作,对于技术过硬岗位员工进行实践提升,针对异种材对接及缺陷修补等内容进行学习;实行上岗考取、定期复考制度,考查内容包含对理论和实操的考查,未达标人员取消作业资格,同时实行奖惩和结果与质量挂钩,将合格率作为员工评比标准,且以质量标兵的形式作为示范强化质量管控,同时将倒班人员合理穿插和进行培训,避免员工因工作时长过长而产生疲劳感,工作时不够专心。

3.4 严格焊接材料管控

管理上建立材料全周期追溯体系,从采购源头上审核其资质,索取其材料成分性能检验报告;入库前对所到的焊丝、焊条进行抽样复检,复检主要为检测化学成分、直径的偏差,检验后不合格材料一律隔离报废。按焊接工艺需求分料分区存放,防潮库湿度控制 60% 以下,焊丝防水防潮,材料使用前烘干,不同批次分开标识以防混用,且做好材料的领用、消耗的记录,做到可追溯。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品质提升展开分析,通过剖析影响焊接品质的多方面因素,提出了优化工艺、加强设备管理、强化人员培训、严格材料管控和完善检测体系等对策。这些对策相互配合,形成了系统的品质提升方案,能有效减少焊接缺陷,提升汽车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其融入焊接品质管理是必然趋势。企业需持续创新,结合实际生产不断完善对策,推动汽车制造焊接品质迈向更高水平,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鹏 辉 . 汽 车 制 造 中 机 械 焊 接 质 量 提 升 方 法 分 析 [J]. 汽 车 测 试 报告,2024,(07):88-90.

[2]吴式胜,徐泽家,雷燕红,等.探究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提升策略[J].时代汽 车,2024,(03):113-115.

[3]周武斌.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3,(2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