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控制对矿山设备的重要作用

作者

黄金富

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白山 134602

1 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技术架构与实现路径

1.1 智能传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原理

智能传感与数据采集系统构成了矿山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基础感知层,其技术原理可分解为三个核心环节。首先,多模态传感器网络通过分布式部署策略,在设备关键节点安装振动、温度、压力等专用传感器,如同为设备配置了感知环境的"神经末梢"。这些传感器采用工业级防护设计,能够在高粉尘、强振动的恶劣工况下持续工作,实时捕获设备运行状态参数。

在数据采集环节,系统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对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每个采集终端配备嵌入式处理器,运用滑动窗口滤波算法消除环境噪声干扰,通过特征提取模块将原始波形信号转化为标准化的设备状态指标。这种本地化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数据传输负荷,更确保了关键参数的实时性,例如在输送带轴承监测中,系统能在 5 毫秒内完成振动频谱分析。

数据传输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与无线Mesh网络混合组网技术。有线连接保障了核心设备控制信号的传输可靠性,无线节点则通过自适应跳频机制规避井下电磁干扰。网络协议栈内置数据优先级标记功能,使温度异常等紧急报警信号能够突破常规通信队列限制,确保控制中心在 200 毫秒内收到预警信息。

1.2 多设备协同控制算法的工程化应用

多设备协同控制算法通过建立设备间的动态交互机制,有效解决了矿山生产流程中的作业冲突与效率瓶颈问题。该算法的核心在于构建设备运行状态的数学模型,将破碎机、输送带、分选装置等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转化为统一维度的控制变量。通过实时采集各设备的电流、转速、负载等数据,算法能够动态计算最优作业节奏,避免传统控制方式中常见的设备空转或过载现象。

在工程实施层面,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架构确保算法可靠运行。底层设备控制器负责执行预设指令,中间层协调器进行设备间信息交互,顶层决策模块则根据生产计划调整控制策略。这种架构设计既保证了单机设备的自主运行能力,又实现了设备群的全局优化。例如在矿石运输环节,算法通过分析各段输送带的实时负载,自动调节驱动电机转速,使物料流量始终保持在系统处理能力的最佳区间。

实际应用中,协同控制算法需要克服井下复杂环境带来的技术挑战。针对设备通信延迟问题,系统采用预测补偿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同步进行状态预判,确保控制指令的时效性。当检测到某台设备出现异常时,算法会立即启动备用方案,通过动态调整相邻设备的作业参数维持生产连续性。

工程化应用案例表明,协同控制算法在提升设备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某铁矿的实践数据显示,通过优化破碎机组与运输系统的配合时序,设备综合效率提升超过 20% 。在选矿车间,算法根据矿石硬度变化自动调节磨矿机与分级机的运行参数,使产品合格率保持稳定。

2 典型应用场景的效能验证与分析

2.1 井下运输系统动态调度的优化实践

井下运输系统作为矿山生产的"血管网络",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整体生产效能。传统固定班次调度模式存在空载率高、路径冲突频发、能耗浪费严重等问题,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运输距离长的矿井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系统构建了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将运输巷道拓扑结构、矿车位置、输送带状态等要素进行数字化映射。安装在矿车底盘的定位芯片每秒钟上传坐标数据,巷道顶部的激光扫描仪持续更新障碍物分布图。当某段运输通道出现积水或落石时,调度算法能在 0.5 秒内重新规划绕行路线,并通过车载终端向驾驶员发送导航指令。这种实时响应机制使运输中断时间缩短了 40% 以上。

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系统根据运输量波动自动调节电机转速,在空载返程阶段将功率输出降低至工作状态的 30% 。输送带速度与破碎机出料量形成联动控制,当检测到破碎工序暂时停顿时,立即减缓运输速度避免空转耗能。某铜矿的实践表明,这种动态功率调节使运输系统单位能耗下降约 25% 。

设备健康监测模块预防性维护功能有效降低了故障率。振动传感器持续采集驱动轮轴承运行数据,当频谱分析显示异常谐波分量时,系统自动将矿车调度至备用线路,并安排检修窗口。这种主动维护策略将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停运事故减少了 60% ,同时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

优化后的运输系统展现出三方面优势:在作业效率维度,矿车周转率提升使单日运输量增加;在安全管控维度,实时路径规避功能降低了碰撞事故风险;在经济效益维度,能耗节约与维护成本下降带来了显著收益。这些成效验证了动态调度系统在复杂矿井环境中的实用价值,为矿山运输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2.2 智能通风系统能效提升的量化评估

智能通风系统作为矿山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其能效优化直接关系到井下作业环境质量与能源消耗水平。传统机械式通风装置存在风量调节滞后、能耗浪费严重等问题,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构建"感知-分析-执行"的闭环调节机制,实现了通风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系统硬件架构由环境感知层、数据处理层和执行机构层构成。分布在巷道内的多参数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瓦斯浓度、粉尘密度等关键指标,通过工业总线传输至中央控制器。控制器内置的模糊决策算法能够综合判断当前通风需求,自动生成最优控制策略。执行机构采用变频调速风机与电动风门联动设计,根据指令动态调整各区域送风量。这种配置方式突破了传统通风系统"全开全闭"的粗放运行模式,使风量分配精确匹配实际需求。

在能效评估维度,系统通过三个技术路径实现节能目标:首先,基于巷道拓扑结构的智能分区控制技术,将矿井划分为独立通风单元,避免无效区域的过量送风;其次,引入风速前馈补偿机制,在掘进工作面推进时提前调整风压参数,减少调节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最后,建立主扇风机与局部通风机的协同控制模型,通过优化设备启停时序避免功率叠加造成的用电峰值。实践数据表明,这种多级调节策略使通风系统整体能效水平获得显著提升。

安全性能提升方面,系统具备双重保障机制。常规运行模式下,通过粉尘浓度与瓦斯含量的实时监测,自动提高高危险区域的通风强度;应急状态下,系统能够快速识别灾害前兆特征,在 10 秒内完成排烟通道切换与逃生路线指引。与人工调控相比,自动化控制将异常环境处置响应速度提升了三倍以上,大幅降低了有毒气体积聚风险。

结语

当前转型实践已显现初步成效,远程监控系统使设备异常停机时间显著缩短,自适应控制算法提升矿石分选工序稳定性。但深层挑战依然存在,包括异构设备协议兼容性差、复杂工况下算法鲁棒性不足等问题,这为后续技术架构设计指明了改进方向。总体来看,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重构矿山生产价值链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帆康.矿山中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能效管理与优化策略.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4

[2] 王东荣.智能化技术在露天矿山采矿和安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工程建设,2024

[3] 孙高锋.自动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智能城市应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