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千唐红5G 数字辣椒产业创新发展实践与思考
冯小芬
洛阳市新安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河南洛阳 471800
新安县辣椒自1999 年从南阳市淅川县引种香花辣椒至今已有20 多年历史,伊始因其亩产效益高,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05 年时种植面积已达 2.3 万余亩,随后因辣椒品种退化、重茬种植土地病毒积累、种植方式落后,人工成本高、市场价格低等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 2018 年降至几千亩。2022 年新安县引进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加快千唐红 5G 数字辣椒示范区建设,多次组织辣椒经营代表外出到柘城、贵州遵义虾子镇、临颍等地参观学习先进辣椒种植经验,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辣椒种植热度不断回升,种植模式不断创新。截至目前我县发展 5G 数字辣椒 2 万亩,辣椒总种植面积达 6 万亩,以铁门镇、南李村镇为重点,按照“科技赋能、创新模式、融合发展”理念,涉及 30 余个行政村,实行“麦椒芝麻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运用 5G、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辣椒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辣椒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年辣椒综合产值已达10 亿元以上。
一、主要措施
(一)数字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规模机械化种植。积极与一拖集团合作,运用手机 5G 及无人自动驾驶技术,推广应用 5G 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收获机等新型农资农具,精准定位株距行距,实现旋耕施肥、铺管覆膜、辣椒播种等一次性作业,推动播种效率达到每天 60 亩以上,铺管作业效率提高 80 倍以上,节水率 50% 、节肥率 30% ,种、管、收成本降低 600 元 / 亩;二是数字智能化管理。引入河南益民控股公司,建立智慧农业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配套微型气象仪、水肥检测仪、水肥一体机,涵盖土壤墒情检测、农业视频监控、自动灌溉补肥等数字化田间管理技术,推动辣椒田间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发展,该技术可节省人工成本 60% 、水肥药成本每亩 500 元以上,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极大提升了农田劳动智慧化、趣味化。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积极响应“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对接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农林科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实习基地,采用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法,长期培育辣椒产业育苗、种植、农机、销售、加工等新农人、辣椒经纪人等,并定期组织辣椒经营主体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知等。每年培养辣椒新农人 1500 人次以上,解决辣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 四)加强组织引领,打造产业发展联合体。强化党建引领,实施“ 1+6 ”组织推动模式,结合示范带区域内 30 余个村地缘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资源相融的特点,成立“千唐红”农文旅融合示范带联合党委,把党委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同时,成立项目建设、土地流转、段家沟水库提灌工程、辣椒文化节筹办、高标准农田及坡改梯工作、新农人培训等六大专班,坚持一线指挥、一线督促、一线攻坚,保障千唐红辣椒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五)完善利益联结,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创新建立“农户 + 村经济合作社 + 企业 + 保险”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土地统一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与运营方签订协议,与中原财险合作 104 元 / 亩辣椒保险(政府补贴 60% ),兜底1500 元/ 亩赔偿金,最大限度保障椒农利益。运营方面创新“532”“541”分红模式,实现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共赢,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公司 + 村集体 + 农户”合作模式,即农户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给公司,公司进行独立运营,产生效益后,按照公司 50% 、村集体 20% 、农户 30% 的比例进行分红。二是“合作社 + 农户 + 托管服务(公司)”合作模式,即农户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运营,合作社又委托公司进行技术托管服务,产生效益后,按照合作社 50% 、农户 40% 、托管服务(公司) 10% 的比例进行分红。
(六)创新种植模式,促进亩产效益提升。探索推广“麦椒芝麻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带状 70 公分),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当年 10 月播种小麦,次年 3月间作直播辣椒,6 月麦收后,间作芝麻大豆,下一年在原来种小麦、芝麻的地垄种植辣椒、在原来种植辣椒的地垄种植小麦、芝麻,实现一年种植三季作物,解决了土地非粮化、非农化、有效调茬问题,实现了一块地保障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油瓶子”。亩产干辣椒600 斤(收入9000 元)、小麦600 斤(收入 780 元)、芝麻 100 斤(收入 1000 元)、大豆 150 斤(收入 375 元),每亩总收入11155 元。成本核算:地租每亩700 元;辣椒每亩1770 元,其中旋耕、深耕120 元,地膜、滴灌带、直播、种子400 元,肥料400 元,病虫害防治100 元,田间管理(除草、松土4 次)600 元,灌溉100 元,收割50 元;小麦每亩490 元,其中旋耕50 元,播种,种子80 元,施肥180 元,病虫害防治40 元,田间管理50 元,灌溉40 元,收割50 元;芝麻播种、管理、收割每亩300 元;大豆播种、管理、收割每亩100 元,合计每亩成本3360 元,每亩净收益达6000 元以上。
(七)叫响辣椒品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以椒为媒,通过“辣椒搭台、文旅唱戏”,持续建强“千唐红”辣椒品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与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农科院开展合作,谋划建立蔬菜博士研究站,开展辣椒科研、品种选育、设施建设等项目;二是引进安阳一本农业,在铁门镇建设辣椒育种基地,培育辣椒优质品种,为辣椒种植提供良种保障;三是积极实施投资 4.97亿元占地 372 亩的双红交易加工园项目,围绕辣椒、樱桃产业,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N 个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包括双红双创中心、双红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社会化服务中心、双红产地数字化加工中心、双红数字化智能冷库、双红金融服务中心、仓储中心及N个数字化种植示范区等,实现辣椒期货交易及全产业链发展;四是成立辣椒产业协会,建设并运营辣椒农事服务中心,全力构建农资、农机、农技、农贷、农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辣椒高效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强有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五是积极开展辣椒文化节、辣椒农事体验等项目,深度开发辣椒酱、香菇酱、剁椒等产品,延长辣椒产业链条,以打造豫西地区辣椒产业集散地为目标,更好带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高标准农田面积有限,农田地块儿小,平整度低,水利设施不到位,水源不足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导致辣椒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受阻,需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配套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
(二)辣椒机械研发滞后。辣椒播种机、收获机、摘把机等市场上还没有规模化、精准化生产,我县龙头企业与一拖合作研发的机械,技术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且机械大、没有规模化生产,不能纳入农机补贴,价格高,一般农户买不起,不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导致辣椒全程机械化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三)没有辣椒专用除草剂。目前规模化种植辣椒,除草是个难题,没有辣椒专用除草剂,人工除草成本太大,种植一茬辣椒,每亩除草人工成本都在 200—300 元左右。
三、下步计划
(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铁门镇南大岭铁磁路沿线两侧农田水利综合开发项目,一是段家沟水库(中型水库)提灌供水工程,该工程主管网全长 12 公里,覆盖 4 万亩辣椒主产区,为辣椒种植提供持续地表水灌溉资源保障。二是 1.9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实施田间灌溉管网铺设、耕地深翻改良等,为 5G 数字辣椒种植基地建设提供支持。三是 0.8 万亩坡改梯项目,整理整合边坡地、小块地,改善大梯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后续资源。四是加快实施故县水库灌区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到 2030 年,新安县新建高标准农田 21.5 万亩,为 5G 辣椒高效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加大科技助农力度。一是建设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农大、浙大、河南农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建设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心,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结合新型的种植工艺技术、智慧农机、物联网设备及 AI 农辣椒种植模型和病虫害数据库,对辣椒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进行实验示范,将试验成功的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实现辣椒全程机械化生产及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有效节水节肥节省人工,降本提质。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千唐红农文旅融合示范带”为统领,尽快建成并运营双红交易加工园,通过产业园数字辣椒种植,促进一产降本增效、提质丰产;通过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双创中心,深化辣椒产业技术变革;通过农产品数字化初加工、智能冷库储存交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通过社会化服务、文旅研学等服务,打造绿色丰满的农业全产业生态。通过辣椒种植、加工、储存、交易、社会服务等市场化运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新安县辣椒产业全链条升级。
作者简介:冯小芬 女、高级农艺师、1971 年11 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