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及应对措施
阮海雄
南宁市武鸣区特殊教育学校 530199
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孤独症本质上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学生存在社交障碍、行为刻板等直观特征。因其具有较为独特的身心特点,致使孤独症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存在多种行为问题,对此,需加强问题及对策研究力度,以便在改善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的同时,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
关键词:孤独症;课堂行为问题;应对措施
一、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针对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则可得知,其存在的课堂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互动障碍行为问题。课堂教学中,孤独症学生往往会尽可能回避与教师之间的眼神交流,并难以主动与同学、教师进行眼神方面的对视。同时,孤独症学生在课堂集体活动中,通常会选择独自玩耍,且无法融入集体活动中,这使得孤独症学生不仅难以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构建正常的同伴关系,还会导致其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表现出显著的社交冷漠特征[1]。
2、重复刻板行为问题。重复刻板本质上属于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如,在做出课堂中重复拍手、摇晃身体等动作,这类行为问题往往并不受意识所控制,因此无法以语言指令的方式进行制止。此外,还有部分孤独症学生在课堂中会针对某一内容进行重复背诵、书写,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效率。
二、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应对措施
(一)科学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
为有效应对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教师需明确孤独症学生个体能力水平、兴趣等,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目标。如,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孤独症学生,可通过适当增加语言训练课程占比的方式,依托游戏等趣味性教学载体,助力孤独症学生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的优化方法,教师可借助图片、实物等教具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以便帮助孤独症学生在直观内容的助力下,正确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概念,最终在有效应对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同时,提高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达到良好的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快构建支持性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与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对此,教师需从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角度出发,有效构建支持性课堂环境,以便在全面优化课堂氛围的同时,以良好的课堂环境,助力孤独症学生自信心与安全感的增强。
首先,物理环境构建方面,教师需通过在教室区域合理设置安静区,并在区域内合理投放与孤独症学生兴趣较为契合的绘本、图书,使孤独症学生在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能够拥有独立的空间,调节自身兴趣[2]。同时,教师还需针对教室内的桌椅摆放进行调整,为每位学生提供充足的个人空间,以免在课堂中因空间不足而导致学生出现互相干扰等负面问题。此外,还可通过适当调整教室灯具明亮程度的方式,依据孤独症学生对于光线的敏感度,灵活调整光线强弱,从而依托良好的教室环境,有效应对孤独症学生所表现出的课堂行为问题。
其次,心理环境的构建方面,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孤独症学生特殊教育技巧的掌握水平,并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尽可能采用平视的姿态与温和、缓慢的语气,同时,通过在课堂中设置“课堂情绪角”,引导语言表达障碍的学生,在课堂情绪角中,选取对应的情绪图片,表达自身情绪状态,以便在有效优化孤独症学生心理环境的基础上,减少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提升特殊教育质效。
(三)有序开展行为干预与情绪管理工作
行为干预与情绪管理本身属于应对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教师需结合孤独症学生存在的课堂行为问题,加强对于行为干预与情绪管理实践方法的探索力度,以便通过行为干预策略的运用与情绪管理指导工作的开展,使孤独症学生能够在理解、遵守课堂规范的同时,及时安抚学生存在的异常情绪。
行为干预方面,教师需将正向强化法的运用重点关注起来,通过在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课堂行为时,予以其适当奖励,如,课堂中,对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教师需通过发放奖励积分卡的方式,在积累到一定的积分后,便可兑换小礼品,从而为孤独症学生积极性的强化提供有力支持。在此期间,教师还可借助替代行为训练活动的开展,对于在课堂中表现出重复拍手等行为问题的学生,引导其通过调整拍手节奏的方式,回答课堂问题,以便确保学生课堂刻板行为能够有效转变为孤独症学生独特的课堂互动行为。最后,教师还需在行为干预策略中,加快推进可视化行为规划标准的制定工作,借助图片、文字等形式,将行为规划标准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借此深化学生对于课堂行为规范的理解层次,使其能够严格遵守课堂行为规范,进而尽可能应对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给课堂质效造成的不良影响[3]。
情绪管理训练方面,教师需重点落实孤独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训练工作,并通过在课堂中教授学生“深呼吸方法”,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正确的深呼吸方法,以便确保学生在出现情绪异常波动问题时,能够借助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控制自身情绪。在此期间,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合理引入情绪游戏,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情绪,带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依据颜色的不同,正确认识各类情绪,进而进一步提升孤独症学生对于情绪的认识能力水平。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孤独症学生情绪变动特点,随身携带解压玩具等物品,在学生情绪波动严重时,借助各类解压玩具及时进行干预,快速安抚学生情绪,从而在有效应对孤独症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同时,减少其行为问题给课堂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便切实提升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而引发的,在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方面,需通过优化课堂设计方案、加快构建支持性课堂环境等措施,予以学生适当干预,减少孤独症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并借此推动其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乔青. 积极行为支持改善孤独症学生课堂自言自语行为的干预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2]王瑞芳. 孤独症学生课堂适应能力的提升方法的实证研究[D]. 西南大学, 2021.
[3]吕鑫源,刘春燕. 积极行为支持对孤独症学生课堂干扰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 (01): 64-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