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体系稳定性监测与预警机制
蒋明勇
四川省国川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高支模系统是建筑施工里的重要支撑装置,稳定性关联施工安全与工程品质,建筑高度和复杂程度持续攀升,传统支模装置常难预判、防范失稳问题,构建完善的高支模系统稳定性监测与预警架构很有必要,实时监测技术的运用,能在支模系统失稳前发出警示,预留充足应对时间保障工程推进,本文探讨这一架构的设计准则、实践路径及提升高支模系统安全性的有效方式,期望为建筑领域提供新的构想与应对方案。
一、高支模体系的稳定性风险分析
1.1 失稳风险的主要诱因
高支模体系属建筑施工核心支撑架构,稳定状态直接关联施工安全与工程品质,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与大跨度结构数量上升,形态各异的设计对支撑体系提出更严苛要求,支模体系面临的风险因素随之增加【1】。失稳诱因涵盖设计疏漏、材料品质瑕疵、施工操作偏差及外部环境异动等,设计疏漏造成支撑结构未充分考量荷载波动与地基承载能力,使体系在实际受力中难以承受压力,材料存在瑕疵则可能在高荷载作用下出现形变或损坏,削弱整体支撑力度,施工环节操作精度不足,比如安装位置偏差或固定不牢,或遭遇外部干扰,像机械碰撞等,同样会引发失稳,气候异动带来的温度湿度变化、地震产生的震动等自然因素亦构成威胁,可能从多个角度影响体系稳定性。
1.2 风险分析方法
分析高支模体系稳定风险需结合具体工程条件,系统衡量各类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高层建筑里,支模体系所受荷载既来自上部结构,也受风压、材料堆放等因素作用,合理测算并有效支撑支模体系,成为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核心议题,施工过程操作失误也是稳定风险的关键诱因,复杂施工环境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察觉潜在问题,无法采取有效举措防范失稳,设计与施工阶段应强化风险剖析,统筹考量多种影响要素。
1.3 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
全面剖析高支模体系稳定风险需借助先进风险评估技术,传统方法依赖静态设计数据,忽略施工过程动态变化,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背景下,动态监测手段的融入让风险评估更精准且具实时性,实时数据监测可及时捕捉支模体系异常状况,如位移、形变、荷载波动等,为预防举措提供决策支撑,风险评估应整合历史数据与工程经验,基于大量案例开展模拟与剖析,识别潜在失稳模式并发出警示,此类评估方式既提升工程安全性,为建筑施工领域提供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范例。
二、实时监测技术在高支模体系中的应用
2.1 核心数据采集与精度要求
实时监测技术于建筑施工范畴,高支模系统稳定性监测方面,已有不小进步,获取荷载、变形、位移等关键数据并借由数据分析评估支模系统稳定状态是其主要方式,这些数据的采集精度可达毫米级,监测数据有助于工程师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提前部署措施规避安全隐患,避免小隐患累积成大风险,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等装置可精准捕捉支模系统各部位受力、位移及倾斜情况,其布设密度根据结构复杂程度调整,确保无监测盲区,实时数据分析让工程师快速掌握支模系统受力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失稳隐患,为及时介入提供参考,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2.2 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
实时监测技术应用包含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系统,物联网能将工地各关键位置的传感器与云平台相连,达成远程数据传输与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秒级以内,工程技术人员可通过云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支模系统监测数据并深入剖析【2】。远程监控系统提升数据实时性,强化施工协作与应急响应能力,系统检测到支模系统某部位变形或位移超出设定阈值,会即刻通过警报系统告知现场人员,包括声光提示与信息推送,便于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技术应用提升监测效率,原本需数小时的人工巡检数据汇总,现在几分钟即可完成,增强施工安全性。
2.3 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方法
实时监测技术成功运用依托先进数据分析方法与设备,高性能服务器与专用分析软件让精准分析监测数据成为可能,可提取有价值信息,支撑高支模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分析可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从海量监测数据中识别潜在安全风险,通过模式识别找出易被忽视的异常信号,机器学习算法能为支模系统动态变化建模,预测未来稳定趋势,模型预测准确率随着数据积累不断提升,提升稳定性变化预测精度,施工中也可实时调整支模系统参数,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结合,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闭环。
三、高支模体系稳定性预警机制的实现与效果
3.1 预警机制的构建逻辑
高支模体系稳定性预警机制是保障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的核心环节,传统安全管理手段多依赖人工巡检与定期核验,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局限,基于实时监测技术的预警机制,能在支模体系出现异常前,通过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及时发出警示,防范安全事故,机制依托先进传感器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及云平台,可在整个施工阶段实时追踪支模体系稳定状况,监测到异常变动,系统会依据预设算法判定是否满足预警条件,通过信息平台向相关人员发送警报,提供必要决策支持。
3.2 风险分级与差异化应对策略
预警机制的推行,除监测技术支撑外,还需科学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基础,借助历史数据与实践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可对支模体系不同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估,依据评估结论设定对应预警阈值,监测数据超出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启动预警程序,提示施工人员采取相关防范举措,预警机制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分类,按照不同风险的严重程度采取差异化应对办法,某一支撑点出现微小位移变动,预警系统或许仅提示施工人员开展检查;支模体系整体发生变形或荷载超出限度,系统则会发出紧急预警,要求即刻采取加固或停工等操作。
3.3 实际应用成效验证
稳定性预警机制的实际运用,已在多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收获良好成效,通过分析实时监测数据,预警机制能有效察觉支模体系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传递预警信息,避免诸多因支模失稳引发的安全事故,某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实时监测系统发现支撑结构某部分位移出现异常,马上触发预警机制,施工人员依照预警要求暂停相关施工操作,对支撑结构实施加固处理【3】。这一措施的落实,规避了可能引发事故的失稳风险,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经该实例验证,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彰显,为今后高支模体系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四、结语
高支模体系稳定状态关联建筑施工安全与品质,先进实时监测技术与有效风险评估途径能察觉潜在失稳风险,采取对应预防及应对手段保障施工安全与推进。技术进步带动稳定性监测与预警机制持续健全,为建筑行业提供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减少施工安全隐患,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深入应用,支模体系稳定性监测将更精准及时,成为工程安全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昉 . 高支模体系中盘扣式支架的先进应用与技术创新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5,44(13):99-101.
[2] 金剑霞 . 建筑施工中高支模体系的施工安全与质量保障 [C]// 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 .2025 年第二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浙江寰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25:314-316.
[3] 李大华, 黄欣福, 潘锐, 等. 高支模体系施工影响因素安全性评价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 综合版 ),2024,24(09):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