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等效法为例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迁移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涛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 434300

一、引言

迁移思维指在不同情境或知识领域间,将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灵活运用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等效法通过对复杂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等效替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桥梁。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已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而以等效法为载体探索迁移思维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迁移思维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教师在等效法教学中,多侧重于方法的直接讲解与应用训练,忽视引导学生理解等效的本质与内在逻辑;学生往往机械记忆等效模型,难以在新的物理情境中自主迁移应用;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脱节,缺乏对不同等效场景的关联设计,导致学生迁移思维的形成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三、实施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等效法为依托培养迁移思维,需遵循认知规律,从基础认知到实践应用逐步推进,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构建迁移能力。

(一)解构等效本质,搭建迁移基础

在等效法教学初始阶段,应引导学生深入解构等效的本质内涵。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例,教师可先呈现两个分力分别作用于物体产生的效果,再展示合力作用的效果,让学生直观感知 “等效”即 “效果相同”。随后,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的等效实例,如运动的合成中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电路中等效电阻对电流的等效作用等,引导学生归纳等效法的核心要素:等效对象、等效条件、等效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避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设问 “为什么这两个力可以等效替代?”“不同情境下的等效是否有共同特征?” 等,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将对等效法的认知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本质规律,为后续的迁移应用搭建坚实的认知基础。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如向量合成与分解,建立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等效法并非物理学科独有,而是跨领域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拓宽迁移的认知边界。

(二)创设阶梯情境,引导迁移尝试

在学生理解等效本质后,需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其进行迁移尝试。从与教材例题相似的基础情境入手,如在学习了平抛运动的等效分解后,设计斜抛运动的分解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等效思路解决,此时情境变化较小,迁移难度较低。随着学生熟练度的提升,逐步增加情境的复杂度,例如在电路问题中,先给出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计算,再过渡到含有多个支路、需要多次等效替代的复杂电路。在每个阶梯情境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顾等效法的应用步骤:明确研究对象的效果→寻找可等效的替代模型→验证等效条件是否满足→应用等效模型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示其对比之前解决的类似问题,如 “之前处理力的等效时,我们是如何确定等效条件的?这个问题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调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同时,记录学生在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如忽视等效条件的变化、机械套用等效模型等,在后续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迁移的方法。

(三)构建关联网络,拓展迁移维度

为提升迁移思维的灵活性,需帮助学生构建等效法应用的关联网络,拓展迁移维度。教师可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等效法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图谱。例如,将力学中的等效替代(力、运动)、电磁学中的等效处理(等效电路、等效场强)、热学中的等效转换(热功等效)等内容整合,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跨章节的综合问题,如 “如何利用等效法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联想到力学中运动的等效分解,将复合场等效为 “等效重力场”,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同时,引入生活中的等效实例,如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省力与费距离的等效关系、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的热平衡等效等,让学生认识到等效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从物理知识到生活实践的迁移。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关联网络,学生能够打破知识壁垒,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中灵活调用等效法,迁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深化迁移应用

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深化迁移思维应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探究课题,如 “设计实验验证不同运动形式的等效性”,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确定研究问题、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等效法分析实验现象。例如,有小组可能选择对比小球在斜面上的滚动与平抛运动的某一分运动,通过测量位移、时间等物理量,验证两者在某一维度上的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应用已学的等效知识,还要面对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实验误差对等效性的影响、如何调整实验方案以满足等效条件等,需要不断调整思路,将迁移思维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 “你们的实验设计是否严格满足等效条件?”“如果改变实验参数,等效关系是否依然成立?” 等,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推动迁移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汇报与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探究过程与迁移应用的心得,在相互借鉴中进一步深化对迁移思维的理解。

(五)实施多元评价,巩固迁移能力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迁移能力。在以等效法培养迁移思维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避免单一的纸笔测试。一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迁移尝试、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能否主动调用等效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迁移遇到困难时是否能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与他人合作中是否能提出有创意的迁移思路等,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设计具有迁移特征的测试题目,如给出全新的物理情境(如流体力学中的等效阻力问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等效法的核心思想进行分析与解决,评价其迁移思维的实际应用效果。在评价反馈中,不仅指出学生的不足,更要肯定其在迁移过程中的积极尝试,如 “你能将电路等效的思路迁移到这个力学问题中,体现了良好的迁移意识”。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明确自身在迁移思维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从而巩固和提升迁移能力。

四、结语

以等效法为载体培养高中生物理迁移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联动的过程。从解构本质到情境尝试,从构建网络到探究应用,再到多元评价,各环节紧密衔接,共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与方法,更能培养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从知识习得向能力素养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明。高中物理思想方法与迁移思维培养研究 [J]. 物理教学探讨,2024(3):15-19.

[2] 王艳。等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4(5):30-33.

[3] 张伟。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迁移思维培养策略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