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增值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刘友兵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一中学 3327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已难以满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增值评价以其关注个体进步、强调过程发展的特点,为地理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具体分析,系统探讨增值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地理教师开展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

增值评价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强调通过动态追踪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与传统评价不同,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注重对比学生在不同时间点的表现差异,从而客观反映其成长轨迹。增值评价的核心在于公平性和发展性,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初始水平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教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在地理教学中,增值评价可以应用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素养发展等多个维度,例如通过对比学生在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前后变化,科学评估教学干预的有效性。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个性化教学,并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二、传统地理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地理教学评价通常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静态衡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态成长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提升,尤其是对于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评估较为薄弱。此外,传统评价往往采用统一标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基础较弱但进步显著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同时,由于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取反馈,从而影响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这种评价模式的单一性和滞后性,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增值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阶梯式培养路径

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的观察》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校园微地形三维建模”探究活动,采用增值评价方式追踪学生能力发展轨迹。教学初期,学生使用简易工具采集校园高程数据,仅能完成基础记录;中期学习使用 QGIS 软件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绘制专业等高线图;后期则能进行坡度分析和日照模拟等专业评估。通过对比各阶段学习成果,可以清晰看到学生从数据采集到空间分析的能力跃升过程。这种阶梯式的培养路径,使地理空间思维的发展过程变得可视化,充分展现了增值评价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二)气候系统分析的思维深度拓展

气候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基础数据处理到复杂成因探究的认知发展路径。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教学中,通过实施“中国主要城市气候特征对比研究”项目,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段性提升。从最初仅能绘制简单气候图表,到中期能够计算气温年较差等专业指标,再到后期建立气候要素相关性分析模型,这一系列进步过程充分展现了增值评价在追踪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分析台风“烟花”影响时,学生成功建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与降水异常的关联,并制作动态分析图,标志着其气候分析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方式,不仅揭示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轨迹,更凸显了增值评价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口迁移问题的多维认知构建

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需要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建立系统思维。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人口迁移》单元教学中,教师组织实施了“春运人口流动的多维度分析”探究项目。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在教学初期,学生主要通过统计图表了解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开始利用“百度迁徙”大数据平台,绘制全国人口流动的热力图,并能够描述流动的基本特征;到项目深化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将人口流动数据与高铁网络图、区域 GDP 数据等相结合,构建“经济梯度 - 迁移强度”分析模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小组创新性地将农民工返乡路径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揭示了人口迁移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一系列学习成果的递进式发展,清晰地呈现了学生从现象描述到系统论证的认知跃迁,充分展现了增值评价在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方面的显著成效。

(四)地质构造的实践认知深化过程

野外实践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关键环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房山十渡国家地质公园背斜构造考察”的系列实践活动。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和形成原理。在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简单测量来认识岩层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学生开始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并尝试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到实践活动的深化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褶皱形态推断地质应力方向,并能够解释背斜成谷的地貌发育过程。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对比无人机航拍影像与标准地质图时,学生发现了某处断层走向的图示误差,并提出了合理的修正建议。这一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生动展现了学生从基础观察到专业分析的技能提升轨迹,充分证明了增值评价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增值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评价转型。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增值评价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进步轨迹,还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增值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倩 . 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值评价的应用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4.

[2] 何杰. 基于增值评价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与分析——以“植被与环境”为例 [J]. 地理教学 ,2024,(09):10-14.

[3] 穆其鑫 . 基于增值评价的 BOPPPS 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4.

[4] 常珊珊, 刘爽. 初高中地理学业增值评价策略初探——基于地理学业质量的纵向衔接分析 [J]. 地理教学 ,2023,(17):10-15.

[5] 孙玥 . 增值评价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分层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