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与实践
宾美玉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二中学 412309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或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分析、判断、质疑,并提出合理见解的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环节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支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首先存在教学方式固化的问题,多数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文本解读结果,缺乏独立思考与质疑的空间;其次,问题设计缺乏深度,课堂提问多集中于文本内容的表层理解,如人物姓名、故事情节等,未能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与质疑;再者,对文本的解读存在 “标准答案” 依赖,教师往往将教材配套解读或权威观点作为唯一标准,限制了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最后,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未能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三、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需依托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下从文本解读、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角度,结合不同课文设计五个实施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一)依托文本细节设计对比分析任务
在教学中,可选取具有丰富细节描写的课文,设计对比分析任务,引导学生从细节差异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以《雷雨》为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梳理周朴园对鲁侍萍不同阶段的语言与行为细节:如三十年前对鲁侍萍的 “温柔” 与三十年后重逢时的 “警惕”,面对鲁侍萍身份暴露时的 “冷漠” 与得知鲁大海是自己儿子后的 “愤怒”。让学生将这些细节分类整理,对比分析不同细节背后周朴园的心理变化,思考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否存在真情” 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论证,有的学生从周朴园保留鲁侍萍旧物的细节认为其有真情,有的学生从他为维护家族利益抛弃鲁侍萍的行为提出质疑,学生在对比分析与观点碰撞中,逐渐学会从细节中挖掘文本深层含义,避免对人物形象的单一化解读,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二)围绕核心冲突设置递进式问题链
针对具有明显核心冲突的课文,可围绕冲突设计递进式问题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打破思维定式。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课文中别里科夫 “套子” 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其自身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冲突是核心内容。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链:首先,“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具体表现为哪些行为?”,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表层信息;其次,“别里科夫为何要将自己装进‘套子’里?这种行为背后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行为的原因;最后,“别里科夫的‘套子是否仅存在于他个人身上?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套子’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结合,进行深度思考与质疑。在问题链推进过程中,教师需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当学生认为别里科夫的 “套子” 是个人性格导致时,可追问 “如果当时的社会环境更为开放,别里科夫还会形成这样的‘套子’吗?”,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角度补充分析,避免思维片面性。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学生能够逐步突破表层理解,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深度。
(三)结合文本主题开展辩论活动
对于主题具有多元解读空间的课文,可围绕文本主题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质疑、论证,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故都的秋》为例,课文中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描写既包含对秋的喜爱,也蕴含着淡淡的悲凉,对于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核心情感是‘喜爱’还是‘悲凉’” 这一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辩论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文本论据,如支持 “喜爱” 的小组可梳理作者对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的细腻描写,支持 “悲凉” 的小组可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在文本中的体现;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对方的论据进行质疑,如当支持 “喜爱” 的小组提到秋果的 “淡绿微黄” 时,支持 “悲凉” 的小组可质疑 “这种淡雅的色彩是否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落寞”;辩论结束后,教师不评判胜负,而是引导学生总结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让学生明白文本主题的多元性,学会尊重不同的解读视角。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挖掘文本论据,学会理性质疑与论证,提升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四)基于文本创作手法组织改写实践
选取具有鲜明创作手法的课文,组织学生开展改写实践,让学生在改写过程中深入理解原作手法的妙处,同时学会对创作手法进行批判性审视。以《荷塘月色》为例,朱自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荷叶比作 “亭亭的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 “刚出浴的美人”。教学时,可让学生选取文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进行改写,要求替换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将比喻改为白描,或将拟人改为客观叙述。改写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比原作与改写作品,分析 “原作的修辞手法为何更能体现荷塘月色的美感”“改写后的作品在表达效果上存在哪些不足”“是否存在比原作更合适的修辞手法” 等问题。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原作创作手法的合理性,还能敢于对经典作品的创作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 “‘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比喻虽形象,但过于俗套,可尝试用‘带着露珠的白玉兰’来形容荷花的洁净”。通过改写实践与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学会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审视,提升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依托具体课文,通过细节对比、问题引导、辩论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质疑、合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不仅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以批判性思维面对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J].语文教学通讯,2024(1):25-29.
[2] 张建军。基于课文的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18-22.
[3] 王丽娜。高中语文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索 [J].语文建设,2024(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