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尤广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三中学
引言
新课标框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已将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确立为根本任务,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正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坚实基石,它深刻地决定着学生能否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容器转变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然而这种高级能力的生成并非简单的教学放任,其实现过程高度依赖于教师精心的路径设计与智慧引导。所以教师若以文化自信驱动学生的自主阅读,便能有效点燃其基于真实情境的表达交流欲望;这一交流过程又必然促使学生思维向深度探究与反思迈进,最终使其在自主创作的实践中充分释放其独特的审美潜能。因此,清晰探明这一环环相扣的培养路径,对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根本性转变具备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自主阅读与写作
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引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写作过程才能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上保持稳定与清晰。例如,为撬动学生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精神的深层认同,教师不妨设计一个驱动力极强的项目式任务——“绘制古代士大夫精神图谱”,此任务的本质是要求学生自主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去历史的坐标系中寻找精神的同路人。这一任务设定,必然会催生学生自主地向《出师表》的“鞠躬尽瘁”与《过零丁洋》的“丹心汗青”等文本纵深探寻,从而亲手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思想者联盟,使文化基因的传承变得可知可感。当学生心中已然有了一幅亲手绘制、脉络清晰的民族精神长卷时,任何命题写作都将不再是空洞的应试操练,而是一个真诚的、急于为这份文化自信寻找表达出口的必然结果。
二、语言运用能力驱动的自主表达与交流
当语言运用能力被视作表达与交流的核心驱动力时,学生在自主语言活动中的思路建构会呈现出持续扩展的状态。例如,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雨果与鲁迅的语言力量,就必须摒弃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碎片化分析,转而重塑一个高压的真实语境——模拟一场“文物归还”的国际辩论,这一情境也将学习的目标从“知识的复述”彻底转换为“语言的实战”。在这样的“角斗场”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们,为了辩驳与说服,将被倒逼着去熔铸雨果的道义凛然与鲁迅的犀利深刻,甚至自主链接《鸿门宴》中的机变之辞来应对交锋。语言唯有在这样被逼到墙角、非用不可的真实需求驱动下,才能从学生脑中的“知识库存”真正转化为舌尖上乃至笔锋下的“战斗武器”。
三、思维能力提升中的自主探究与反思
学生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实践,是其思维品质实现跃升的关键路径。例如,面对《故乡》中闰土的变化,教师最精妙的引导是抛出一个能充当思维催化剂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闰土的变化?”,这个问题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目光,从人物外貌和言语的表层变化,一步步深入到背后那堵无形的、由社会阶级与世俗观念筑成的“高墙”。继而,学生的探究视角会再一次螺旋上升,超越对闰土个人命运的同情,转而去审视“我”在其中的无奈与疏离,去质询整个社会环境对个体精神的缓慢绞杀。探究的终点,最终会将矛头指向学生自身,让他们在掩卷沉思中反观现实,完成一次从文本解读到社会批判、再到自我审视的深刻思维跃迁。
四、审美创造力发展的自主创作与欣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个极佳的路径是引导他们自主地将“美”进行拆解与重组。例如,教师可以策划一场“诗歌意象的感官实验”,鼓励学生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色彩、《我爱这土地》中的声音、《沁园春·雪》中的形态等审美元素从原文本中刻意剥离出来进行对比赏析。这种聚焦于“零件”的精细化欣赏,会迫使学生思考不同意象何以能精准触发特定情感,从而将模糊的“美感”转化为一套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审美工具箱”。有了这个工具箱,学生的自主创作便有了坚实的支点,他们可以有意识地调用色彩去渲染情绪、组合声音去营造节奏,最终完成从被动欣赏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身份蜕变。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对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的系统探析,将教学实践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彻底转向了对学生主体性的深度塑造。这种教学路径的根本价值,在于它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得以牢固确立,进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先奎 .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探析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陕西省汉阴县月河初级中学 ;,2023:305-309.DOI:10.26914/c.cnkihy.2023.006036.
[2] 陆浩 .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 , 打造自主学习课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 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