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学实效
田歆
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236400
一、引言
情境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成为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情境探究式教学为此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 “讲授 — 接受” 的传统模式,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课堂上,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此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于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查,未能有效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实效不佳。
三、实施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式教学,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情境创设到反思拓展形成完整教学链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立足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或自然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真实可感的探究情境。例如,在涉及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内容时,可呈现 “某同学参加长跑比赛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的生活场景,深入剖析该场景:长跑过程中,肌肉需氧量剧增,通过展示运动生理学中的氧气供需动态平衡图表,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呼吸频率与氧气摄取量的正相关关系;结合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率实时监测数据,帮助学生理解神经 - 体液调节如何协同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 的自然现象,可引入达尔文、詹森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历程,用时间轴梳理科学探究脉络,配合 3D 动画模拟生长素在植物尖端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过程,让抽象知识具象化。
创设情境时,要明确情境中蕴含的探究问题,如 “为什么长跑时会出现这些生理变化?”“植物向光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了让问题更具层次性和引导性,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以植物向光性为例,从 “观察到植物向光弯曲,推测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到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生长素的作用?” 再到 “自然界中植物向光性有何生物学意义?”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同时,情境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或模拟实验等,增强情境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快速进入探究状态。在展示 “长跑比赛” 情境时,除了文字描述,可播放校园运动会现场视频片段,捕捉运动员的生理反应特写镜头;引入智能手环记录的运动数据可视化分析;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短距离跑步体验,现场检测自己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从亲身体验中激发探究兴趣。对于植物向光性实验,除了传统的琼脂块模拟实验,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置身微观世界,亲手操作虚拟仪器,观察生长素在细胞间的运输路径,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二)围绕目标设计探究任务
在创设情境后,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探究问题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探究任务。任务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针对 “植物向光生长” 的情境,可设计如下任务:首先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记录实验现象;其次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生长素分布不均是否导致植物向光生长”;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任务设计还应明确具体要求,包括完成时间、所需材料、操作步骤及成果呈现方式等,让学生清楚知道 “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要预留一定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部分实验步骤或提出新的探究方向,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组织引导开展协作探究
在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探究。首先合理分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采用 "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 的策略,将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表达能力突出的文科生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搭配组合,确保每组都形成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的完整能力链条。例如在 "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中,可让擅长数据分析的学生负责处理实验数据,文笔流畅的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操作显微镜,性格开朗的学生组织组内讨论。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构建 " 脚手架式" 指导体系。当学生在 " 酶的特性 " 实验中遇到异常数据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递进式提问启发其思考:" 你们记录的实验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波动?""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操作步骤存在哪些细微差异? " 同时引入 " 角色扮演法 ",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实验组长统筹全局,技术专员规范操作,数据分析师实时监测,安全监督员把控实验风险,确保探究活动在生物安全规范下有序进行。
教师还需运用课堂观察量表,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各小组的探究进度。当发现小组间存在明显进度差异时,及时组织" 学术沙龙 " 活动,鼓励进度较快的小组分享预实验经验,进度滞后的小组提出具体困惑,促进组间知识迁移与方法优化。
(四)搭建平台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口头汇报、实验报告、展板展示、模拟演示等。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清晰阐述探究目的、过程、结果及结论,并说明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其他学生可针对展示内容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开展互动交流。教师要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既要肯定其优点和创新之处,如严谨的实验设计、独特的分析视角等,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如数据记录不完整、结论推导不严谨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成果展示,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完善探究成果。
四、结语
情境探究式教学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组织探究、展示成果和反思拓展的连贯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使情境探究式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实效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伟. 情境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24(3):15-18.
[2] 刘子琪.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J]. 生物学通报,2024(5):30-33.
[3] 李海树. 基于情境的高中生物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J]. 教学与管理,2024(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