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管理系统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与完善

作者

隋文超

海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57100

引言: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日益严格,为了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必需更加明确、清晰、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审核、分类、存储、调用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遵循严格的流程规范以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这些相关档案都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归档整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归档整理时,工作人员可通过档案管理系统预设的分类标准自动完成档案编号与归类,借助权限管理功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访问,通过系统日志记录实现档案操作的全程可追溯。

一、档案管理系统概述

档案管理系统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专业化档案管理工具,旨在实现档案从形成到销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严格遵循档案管理相关法规与标准,整合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检索、利用等功能,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形式,通过结构化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的集中管控。

其核心功能涵盖档案的数字化录入、智能分类标引、权限分级管理、全文检索、安全备份等,可适配不同类型档案的管理需求,包括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业务档案等。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互通,消除信息孤岛,提升档案资源的共享效率。同时,借助加密技术、操作日志记录等手段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推动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人工向智能化、规范化转型。

二、档案管理系统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与完善

(一)系统功能架构,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体系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发布的电子文件及档案标准设计开发,围绕“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四方面进行设计,在收集环节设置标准化录入接口,支持多格式文件的批量上传与自动校验,确保归档文件符合格式规范与内容要求。

整理环节嵌入智能分类算法,依据档案属性自动匹配分类规则,完成标引、编目等操作,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偏差,保管环节整合加密存储与备份机制,对档案数据实行多级存储策略,定期开展完整性检测与异质备份,防范数据丢失风险。利用环节优化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文号、日期等多维度检索条件组合,提升档案查找效率,同时设置分级权限管控,明确不同岗位的档案访问范围。并结合相关业务系统建设情况,分阶段开展归档数据的系统对接,优先实现与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互通,通过API 接口实时获取业务生成的电子文件,确保归档数据的时效性与连贯性,后续逐步拓展至辅助业务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完整的档案数据链。

为实现档案管理全流程的规范化与智能化,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数据质量,应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增强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应对海量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检索需求,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功能的灵活扩展与升级,适应事业单位业务调整带来的档案管理需求变化。根据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与安全要求,构建涵盖数据采集层、处理层、存储层、应用层的多层架构,数据采集层负责对接各业务系统与前端录入设备,处理层承担数据清洗、格式转换与元数据提取,存储层采用分布式存储与本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数据安全,应用层提供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与功能入口,各层级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数据传输与交互,确保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与协同性。

(二)档案信息组织与关联,实现结构化管理

根据全宗归属、分类号、保管单位序号及其整理规则、件号、件内文档排列规则等将电子档案排列定位和呈现,确保档案信息的有序性与可识别性,通过预设的排列逻辑使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档案形成清晰的层级关系,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内容。系统需依据档案管理规范,将排列规则嵌入数据库结构,在档案录入时自动执行定位操作,避免人工排列导致的顺序混乱。

一方面,为提升档案检索的精准度与关联性,系统具备电子档案的著录、标引等功能,形成电子档案目录,并与电子档案相关联,著录项需涵盖档案形成时间、形成单位、主题内容、载体类型等核心要素,标引过程需采用规范化的主题词表,确保同一主题的档案被赋予统一标识。根据档案的密级与使用频率,对著录信息实行差异化管理,密级较高的档案增加权限相关著录项,高频使用的档案强化检索关键词标引,使目录既能全面反映档案属性,又能满足高效查询需求。

另一方面,在档案整理中按照档案形成的逻辑关系与业务流程,建立跨全宗、跨类别的关联索引,将具有因果关系、从属关系的档案进行关联绑定,通过关联标识实现档案信息的联动调取。整理过程中需校验关联的准确性,对重复关联、错误关联进行自动预警,由管理人员核实修正。根据档案的更新情况动态调整关联关系,当新增档案与已有档案存在关联时,系统自动提示并完成关联设置,确保档案信息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档案数据链条。

(三)强化安全管控机制,保障档案信息保密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一般的办公软件管理档案只能设置简单的密码,极容易造成泄密。会博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设置权限管理进行管理员分级授权,明确不同层级管理员的操作范围,对档案的修改、删除、导出等关键操作实行多人审批机制,防止单一权限过度集中导致的安全风险。系统需对管理员权限进行定期核查,撤销冗余权限,更新变动岗位的权限配置,确保权限设置与实际职责一致。在查档人进行查档时,系统可自行记录,形成查询日志,对数据传输、用户访问、操作行为、异常登录、权限变更等进行全程记录,日志内容需包含操作时间、操作人、操作对象、操作结果等要素,且日志数据不可篡改,为安全审计提供可追溯依据。

一要构建多层级权限体系,依据档案密级与用户岗位职能,划分访问权限等级,绝密档案仅限指定人员在特定终端访问,机密档案需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查看,普通档案开放给相关业务人员查询,权限设置需嵌入系统核心模块,避免越权操作。

二要实施数据加密策略,对档案数据进行存储加密与传输加密,采用国密算法对电子档案内容及元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传输过程中启用SSL 协议,防止数据在存储与传输环节被非法截取或破解,定期更新加密密钥,提升加密安全性。

三要建立异常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系统需实时监测用户操作行为,当出现多次密码错误、非常规时段大量下载、跨地域异地登录等异常情况时,自动触发预警并暂时冻结相关账户,管理人员接到预警后需及时核查,确认异常原因并采取处置措施,并制定数据泄露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责任分工与恢复措施,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发安全事件得到快速处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系统在事业单位应用的深化与优化,需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与技术更新趋势,持续完善功能架构与安全机制。通过强化系统与业务场景的适配性,提升数据整合效率,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同时,需加强人员操作培训,推动管理理念与系统应用深度融合,使档案管理系统真正成为支撑事业单位高效运转、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为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一铭 宁赞赞.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兰台内外,2023(01 下):48-49.

[2]王丹.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22(03):82

[3]郭未艾.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问题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2(05):273

[4]陈莉.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与对策思考[J].兰台内外,2022(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