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思言”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汪淑艳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362400

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阶段不仅涉及语言知识的习得,更关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意识的形成。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重语言形式、轻思维训练的问题,导致学生阅读深度不足,表达能力受限。“读思言”模式通过整合阅读输入、思维加工和语言输出三个环节,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结合具体教学,探索该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

一、“读思言”模式的内涵

读思言模式是一种以阅读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以表达为输出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该模式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度解读文本激活思维活动,并借助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知识内化。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输入输出假说,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文本解码、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三个阶段。在实践层面,读思言模式注重设计层次化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将思维成果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获取,更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师多采用碎片化的文本处理方式,将阅读材料分解为孤立的词汇语法点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深层含义把握不足。课堂活动设计往往停留在事实性信息的提取层面,缺乏促进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任务。同时,学生语言输出机会有限,多数情况下仅需完成选择题或简答题,难以通过辩论、写作等形式实现思维的外显化表达。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活跃度与语言产出质量普遍不高,制约了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读思言”模式的实践

(一)以深度阅读促进文本理解

读思言模式强调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三单元学习《TheMystery of the Loch Ness Monster》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递进式阅读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用不同符号标注事实性信息和作者观点,完成文章结构思维导图。第二阶段组织学生细读关键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措辞和修辞手法构建神秘氛围,例如文中 deliberately ambiguous 和 elusive creature 等表达的使用意图。最后开展批判性阅读,对比不同学者对尼斯湖水怪现象的解释依据,评价其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由表及里的阅读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文本内容,更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策略和立场。

(二)运用问题链培养逻辑思维

思维训练是读思言模式的核心环节,以北师大版高二年级选修二第四单元《The Butterfly Effect》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阶梯式问题链。基础层问题聚焦文本细节:混沌理论最初在什么领域被发现?发展层问题涉及逻辑推理:为什么作者用蝴蝶振翅比喻微小变化?如果删除这个比喻,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创造层问题则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结合新冠疫情,分析初期防控措施如何体现蝴蝶效应?每个问题都附带思维工具支持,如用双气泡图对比传统线性思维与混沌思维的差异,用流程图演绎气候变化中的蝴蝶效应案例。

这种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从记忆理解逐步提升至分析评价层面。

(三)戏剧表演实现语言内化

语言输出环节需要创设真实的表达情境,在教授北师大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五单元《The Christmas Gift》时,教师组织学生改编课文为剧本。小组分工完成脚本撰写,重点再现欧·亨利式结尾的反转效果;设计舞台说明时需准确使用方位介词和动作描写;表演环节要求演员通过语调变化传达人物情感变化,如女主人公从失望到惊喜的情绪转折。观众小组则需记录三个最打动自己的台词片段,分析其语言表现力。这种沉浸式输出活动,促使学生将阅读积累转化为创造性表达,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中情感张力的语言呈现有了更深体会。

(四)跨媒介任务培养综合素养

读思言模式鼓励多元文本的互文解读,北师大版高二年级选修三第一单元《The Virtual Revolution》教学时,教师设计跨媒介学习任务。学生在阅读主课文后,分组分析TED 演讲《How SocialMedia Rewires Our Brains》的视觉辅助手段,比较其与课文论证方式的异同;随后创作信息图,用可视化语言呈现数字原住民的特征;最终录制播客节目,讨论短视频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在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间转换,既深化了对数字时代议题的理解,也锻炼了多模态表达能力。

(五)读写结合深化思维成果

将阅读成果转化为系统性写作是读思言的重要落点,学习北师大版高三年级选修四第二单元《The Value of Philosophy》后,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哲学思辨短文。首先通过文本分析罗素论证哲学价值的四个维度,然后要求学生选取当代中国社会现象,如躺平文化或内卷现象,仿照罗素的论证结构撰写评论。写作过程中强调使用让步状语从句呈现对立观点,运用排比句增强说服力,并需在文末提出具有哲学高度的反思。这种基于经典文本的模仿创新写作,既检验了学生对议论文体的理解程度,也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发展。

结束语

“读思言”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从文本理解到思维拓展再到语言表达的系统化学习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文本类型和学情下的适应性调整,以优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邱皛 . 基于“读思言”模型的高中英语戏剧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外语教学 ),2024,(12):61-66.

[2] 吴珊妹 . 基于读思言模型的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校园英语 ,2024,(39):45-47.

[3] 李康康 . 高中英语提升思维品质的“读思言”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以“Reading and Thinking”课型为例[J].新课程,2024, (16):68-70.

[4] 陈鑫. 基于“读思言”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 校园英语 ,2024,(15):60-62.

【本文系福建省安溪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读 - 思 - 言”高中英语课堂深度阅读模式的教学探究》(AG1454-0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