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创新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淑霞

河南省禹州市韩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461670

一、引言

生活化视域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是以学生真实生活为根基,将道德教育目标与日常生活场景、行为习惯、情感体验有机融合的教育形态。它打破了传统德育与生活割裂的状态,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交往、家庭互动、社会观察等具体情境中提炼德育元素。当前,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碰撞,初中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呈现出新特点,传统以说教为主、内容固化的德育模式已难以触动学生内心,如何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其成长的内在需求,成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在生活化实践中存在明显短板。活动内容上,多依赖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和抽象道德准则,对学生课间交往的矛盾、电子产品使用的困惑、家庭角色的认知等现实问题关注不足,导致学生觉得 “德育与我无关”;活动形式上,仍以主题班会的单向讲解、宣传栏的静态展示为主,缺乏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环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热情低下;活动场景上,局限于教室和校园特定区域,未能延伸至家庭劳动、社区实践等生活场域,使学生难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为;评价体系上,侧重学生的书面感悟和课堂表现,对其在家庭中是否孝顺父母、在社会中是否遵守公共秩序等真实生活行为缺乏跟踪评价,导致德育效果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

三、实施策略

为破解上述困境,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形式、场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创新,构建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体系,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主动参与中实现道德素养的自然生长。

(一)挖掘生活素材,构建动态主题体系

班主任需建立 “生活观察日志”,持续记录学生在课堂互动、食堂就餐、操场活动、家校沟通中暴露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问题,以此作为德育主题的核心来源。例如,发现学生因值日分工产生纠纷时,设计 “责任共担 —— 我们的班级公约” 主题活动,通过模拟分工、争议调解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责任意识;针对周末时间管理混乱的问题,开展 “我的周末计划表” 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时间安排并分析其合理性;结合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社区的环境变化等社会现象,组织 “我是小小观察员” 主题讨论,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道德议题。每月末通过班级问卷收集学生最关注的生活话题,建立包含 “人际交往”“责任担当”“生命安全”“社会认知” 等类别的动态主题库,根据学期初、期中、期末的学生成长重点和季节、节日等时间节点,动态调整每月活动主题,确保德育内容始终与学生生活节奏同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实用工具”。

(二)拓展生活场景,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构建 “校园 — 家庭 — 社会” 三维实践网络,让德育场景覆盖学生生活的全领域。校园场景中,将德育融入日常管理:在食堂设置 “文明就餐监督岗”,由学生轮流记录就餐秩序、餐后整理等行为;在宿舍开展 “最美室友” 评选,关注同学间的互助细节;在操场组织 “运动精神观察员” 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竞技中的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家庭场景中,设计 “家庭生活实践清单”,包含 “为家人做一次早餐”“参与家庭购物计划制定”“记录父母的一天工作”等具体任务,要求学生每周完成 1 - 2 项,并通过照片、视频或文字记录过程中的思考;定期开展 “家庭故事分享会”,邀请学生讲述在实践中理解的家庭责任与亲情。社会场景中,与社区居委会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参与 “楼道清洁日”“邻里互助角” 等志愿服务;联系本地超市、银行等场所,开展 “职业体验日” 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体会诚信、敬业等道德规范。

(三)创新活动载体,设计互动体验项目

突破传统德育的单向传播模式,开发具有参与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载体。在角色扮演类活动中,设置 “家庭冲突调解室”“校园难题智囊团” 等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与子女、同学与老师等角色,在对话中理解不同立场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责任;在技能实践类活动中,举办 “生活小能手挑战赛”,包含缝补衣物、整理行李箱、辨别过期食品等实用技能比拼,同时设置 “技能传授台”,让学生分享家庭中习得的生活智慧,在提升自理能力的同时强化家庭情感联结。在艺术创作类活动中,组织 “我的道德漫画日记” 创作,用漫画形式记录身边的道德现象;开展 “生活情景剧展演”,鼓励学生将课间纠纷、家庭故事改编成剧本,在编排过程中讨论道德选择。此外,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开设 “生活德育微空间”,学生可上传帮助他人的短视频、记录公益劳动的图文日记,班主任定期精选内容进行点评,借助新媒体增强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德育载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

(四)完善评价机制,关注生活行为表现

建立 “生活道德成长档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档案内容包括 “日常行为记录表”,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学分别记录学生在课堂礼仪、家庭劳动、公益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如 “主动帮助同学解答难题 3 次”“连续两周坚持整理自己的房间” 等量化信息;“道德反思周记”,引导学生每周记录一次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及处理方式,分析自身行为的得失;“成长勋章墙”,设置 “责任之星”“友善之星”“勤俭之星” 等荣誉,根据行为记录和反思内容定期评选,张贴在班级公示栏。每月组织一次 “道德行为互评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档案记录分享彼此在生活中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挂钩,作为评选 “三好学生”“优秀团员” 的重要依据,同时注重对进步幅度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成就感,从而主动关注自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道德细节。

四、结语

生活化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创新,本质是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 滋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扎根生活的主题、多元立体的场景、互动参与的载体、持续跟踪的评价和协同共育的机制,能使道德教育从 “外在于生活” 变为 “内在于生活”。这不仅能帮助初中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更能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铺就坚实道路,让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 初中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3):45-48.

[2] 王建国. 班主任视角下德育生活化的路径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24(5):36-39.

[3]张丽娟.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德育活动中的应用 [J].教育探索,2024(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