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实践
于霞
重庆城口育才中学校 405999
当前随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教师发现许多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等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和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特别是语文学科班主任,因为学科的独特性,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便利性,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教学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初中语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一)发现心理问题,干预问题发生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通常不会显著表现出来,语文班主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绪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班主任相比于其他教师,和学生接触得最多,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此类要求,班主任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识别能力和危机干预意识,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优化心理疏导过程。
(二)人文关怀的传递者
语文学科本身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构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可以通过构建素材库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感情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课文中的内容,设计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感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文学赏析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和育人两者的有效落实。
二、初中语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心理健康
教师通过筛选教材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情感需求,通过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优化情感体验。教师围绕教材知识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建立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秋天的怀念》一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史铁生和母亲之间的故事,设计主题研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母爱,从而实现亲子关系的实质性改善。
(二)写作疗愈实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学习反思,通过写作形式,为学生构建健康安全的表达空间,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顾虑。反思日记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保密学生写作内容,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顾虑,让学生可以真实记录学生内心感受,引导学生系统梳理人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困扰,缓解自身成长压力,从而减少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孤独体验。
(三)创新班级活动形式,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1. 主题班会实施
教师从青少年心理问题出发,系统规划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角色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借助主题班会的实施,优化学生成长思维,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2. 阅读活动的深度开展
教师在班级可以打造心灵图书角,通过建立分级阅读推荐体系,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营造阅读氛围,指导学生记录阅读中的情感共鸣,通过不同的创新形式,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记录成长档案,记录和跟踪学生阅读感悟,从而实现阅读对学生心理健康优化的帮助。
(四)提升专业素养,夯实教育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组织班主任参与系统化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立长效的督导机制,从而为班主任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教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要关注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其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重要的引领人,其自身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学生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同时建立减压机制,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进步。
(五)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需要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建立日常化家校联系机制,记录和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行为,研究科学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初中语文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不仅要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同时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身发展能力,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构建协作育人模式,为初中阶段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 . 初中班主任教学任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J]. 时代教育 , 2015(10):1.
[2] 张祖祥 , 张蜀扬 .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J]. 教育 , 2015(28):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