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作者

周春天

广西扶绥县扶绥中学 广西 崇左 532100

一、单元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要求解读

新课标对“地貌”单元的要求为 “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和描述 3-4 种地貌类型”[1],核心在于培养学生 “识别” 与“描述”的实践技能。“识别”强调对比不同地貌的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进行分类;“描述”则要求运用地理术语,从形态、物质组成、分布等维度展开,需关注类型、规模、色彩及次级地貌组合等细节[2]。这一要求突出了实践能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为教学设计指明了 “理论联系实际” 的方向。

(二)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 1 以 “地球表层系统” 为逻辑主线,在介绍宇宙环境、大气和水之后呈现 “地貌” 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承上看,地貌是地球内力与太阳能转化的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通过流水、海浪、风等形式塑造地貌;从启下看,地貌为土壤和植被提供物质基础与支撑。单元内容分为 “常见地貌类型” 与 “地貌的观察” 两节,分别解决 “看什么” 和 “怎么看” 的问题,并拓展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载体。

“地貌”单元知识体系与单元教学构建

(三)学情特征分析

以高中学生为教学对象,结合其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学情特征可归纳为:

知识基础:初中已掌握物种基本地貌类型,但缺乏 “地貌成因— 演化 — 人地关系” 的系统性认知,如知晓 “喀斯特地貌” 但不理解化学作用机制,知晓 “河流” 但未关联不同河段的外力差异;

生活经验:对乡土地貌(喀斯特、河流地貌)熟悉,可作为教学切入点,但对风沙、海岸地貌认知空白,存在 “已知 — 未知” 的认知断层;

认知特点: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对 “内力作用”“地貌演化”等动态过程理解困难;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依托生动情境(如视频、实验)维持学习兴趣;

能力短板:缺乏野外观察与测量技能(如坡度计算、海拔读取),地理术语表达不规范,小组协作中易出现 “分工模糊” 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目标

1. 识别与描述地貌特征:借助实地考察或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像),引导学生识别不同区域的地貌类型,准确描述其特征,从中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3]。(区域认知、家国情怀)

2. 探究地貌形成机制:指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原理,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原理理,掌握地貌景观的分析方法。(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 理解人地互动关系: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貌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双向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二)分课时目标

表1:“地貌”单元分科时目标

三、单元教学情境与活动设计

(一)贯穿性教学情境

以 “中华地貌科考少年团” 研学计划为大情境,设计四阶段 “线上 + 线下” 研学之旅:第一阶段 “乡土寻迹” 考察喀斯特地貌;第二阶段 “长江溯源” 研学河流地貌;第三阶段 “西北探风” 探究敦煌风沙地貌;第四阶段 “滨海观潮” 调研厦门海岸地貌,最终以 “扶绥县本地地貌观察” 完成实践闭环。该情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使命感。

(二)分课时活动设计

1. 第 1 课时 喀斯特地貌:乡土寻迹,探寻岩溶秘境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喀斯特地貌的航拍视频,呈现研学计划的路线图,提问:为什么我们家乡的山和水与敦煌的沙、厦门的海岸如此不同?是什么力量在塑造着地球表面这张不断变化的“面孔”?作为“科考少年”,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观察、记录和分析这些地貌?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明确任务,明确联系,引出单元核心是学习如何观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态、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 1:实验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实验一:往浑浊的石灰水试管内通入二氧化碳溶解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形成喀斯特溶蚀地貌。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加热沉淀作用:

Ca(HCO32=CaCO3 ↓ +CO2 ↑ +H2O 形成喀斯特沉积地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的实验和直观的实验现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原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体现了与化学的跨学科融合。

活动 2:识别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用黏土分别制作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的模型,派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并说出这些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结合立体的模型,能直观的识别出几种地貌的特征与区别,便于学生描述地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景观图的读图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活动 3:探究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西南山区喀斯特地貌如此美丽,但为何经济那么落后?(提示:对农业、交通、生态环境、土壤、水文、旅游等方面考虑)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当地的一名村官,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形式和角色扮演,初步学会用整体性的原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树立因地制宜、如利避害、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2. 第 2 课时 河流地貌:长河探踪,解密长江流水之力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长江赞歌》, 展示长江水系图、打卡点,提问:为什么上游江水咆哮如雷,下游却平静如镜?两岸景观为何差异巨大?长江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为何如此不同?

设计意图: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存在的差异。

活动 1:打卡点 1 虎跳峡——河流上游地貌(“v”形河谷)

读标注虎跳峡的长江水系图、金沙江虎跳峡卫星遥感影像图和景观图,从“河谷形态、深度、宽度、坡度、谷底物质形态”等角度秒速河谷的特征,并结合地势状况和流水作用方式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分析 V 形谷特征,理解河流上游下蚀作用的主导性及其成因。从而掌握河流上游以下切侵蚀为主的地貌塑造过程,强化区域认知和流水侵蚀动力机制的理解。

活动2:打卡点 2 岷江出山口——河流出山口地貌(冲积扇)

读标注岷江出山口的长江水系图、岷江出山口卫星遥感影像图和冲积扇形成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冲积扇形成的位置和原因,结合冲积扇形成示意图描述沉积物颗粒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冲积平原对人类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探究冲积扇形成过程与沉积规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尤其农业)的影响,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 以及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活动3:打卡点 3 荆江——河流中游地貌(河曲、牛轭湖)

读标注荆江天鹅湖位置的长江流域图、荆江段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和景观图,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关的地图资料,展开讨论,思考河曲形成的位置、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理解河曲特征、成因及向牛轭湖的演变趋势,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其真正理解地貌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动 4:打卡点 4 江汉平原——河流中下游地貌(槽型谷、冲积平原)

读标注江汉平原的长江流域图、江汉平原卫星遥感影像图、槽型形谷景观图,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描述此处河谷地貌的特征,分析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槽形河谷的原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地势等空间要素出发分析“u”形谷的形成原因,理解并掌握河流中下游的流水侧向侵蚀作用。

活动5:打卡点 5 长江入海口——河流入海口地貌(三角洲)

读标注上海崇明岛位置的长江水系图、长江三角洲遥感卫星影像图和景观图,描述并分析三角洲的位置、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 并以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生长栖息地的例子 , 使学生明确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3. 第3 课时 风沙与海浪地貌:追风逐浪,探寻沙海浪潮奇观

情境导入:展示前两次研学的精彩照片和地图轨迹,今天我们继续深入风沙腹地,继而踏浪而行,看一看“风”与“海浪”这两位自然界的“艺术家”,它们使用的“工具”有何不同?它们的“作品”——风沙地貌与海浪地貌,又各有哪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设计意图:置身情境,回顾旧知,继续点燃学生对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活动1:了解敦煌的自然环境特征

播放敦煌魔鬼城视频,为什么敦煌多大风的原因,并回顾风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点。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训练学生从自然要素(地形、气候)互动中分析区域特征,培养综合思维;将抽象的风力作用类型与真实案例关联,强化概念理解。

活动2:小组合作制作景点介绍牌

展示多幅敦煌国家地质公园的景点照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雅丹、风蚀蘑菇等),小组合作为景点制作介绍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培养观察与描述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将风力作用机制迁移到具体地貌形态分析中,深化概念应用;通过小组任务促进分工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活动3:探究新月形沙丘

播放新月形沙丘形成的演示动画,展示鸣沙山新月形沙丘景观图,描述沙丘的形状、坡度特征,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讨论在新月形沙丘上滑沙的选择下滑线路选择,分析流动沙丘是危害及提出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理解地貌形成过程,培养动态思维;训练风向判断、沙丘延伸方向提升分析能力,强化空间推理,通过灾害防治方案设计,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人地协调观。

活动4:识别海岸地貌

转场厦门:展示多幅海岸地貌的景观图片,匹配地貌名称与形态。分析分布规律,对海蚀穴、海蚀柱、海蚀拱桥形成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明确海岸地貌与海岸类型的关联性,提升区域认知;通过形态特征反推外力作用过程,训练演绎思维。

4. 第4 课时 野外实践:知行合一,观察身边的地貌活动1:知识回顾与任务布置

结合教材,回顾地貌观察的顺序、内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 “地貌观察任务卡”,明确需观察识别的宏观地貌(如笔架峰所属地貌类型 )、微观地貌(如左江河谷、山峰等),以及需测量记录的海拔、相对高度、坡度等任务。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明确实践任务与分工,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展实践,提升效率。

活动 2:宏观 - 微观地貌观察识别

到达视野开阔处,按 “宏观到微观、面到点” 顺序观察,观察笔架峰所在区域宏观地貌并描述其特征,识别识别河谷、山峰、陡崖等微观地貌,小组内交流讨论,记录观察到的地貌类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践教材中地貌观察顺序,加深对宏观、微观地貌识别的理解,提升实地观察能力。

活动 3:高度、坡度等测量与分析

分组操作测量工具(手机 GPS 、海拔测量工具),获取海拔数据,计算相对高度并记录。 测量不同坡地坡度,小组讨论坡度差异及对周边植被、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地貌观察内容中高度、坡度的实践操作与应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

活动 4:总结交流

小组汇报观察成果,包括识别的地貌类型、测量的数据及分析结论。结合教材要点,补充完善观察内容,完善观察记录,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与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提升学生表达与总结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拓展对地貌形成的认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单元学习评价体系

(一)评价方法:三维联动评价

采用 “课堂观察 + 表现记录 + 纸笔测验” 三维评价方法,覆盖“过程 + 结果”:课堂观察聚焦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及时给予反馈;表现记录跟踪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中的态度与协作表现;纸笔测验通过作业和单元测试,检测知识掌握与应用水平。

(二)评价内容:双向对标设计

围绕 “教学目标” 与 “核心素养”,设计两类评价表,实现 “目标— 评价” 一致: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成效与不足

优势:

素养导向的整合:将 “识别 — 成因 — 人地关系” 作为逻辑链,避免知识碎片化;

跨学科融合:化学实验解释喀斯特成因,体现学科间联系;

乡土化实践:从“家乡地貌”到“全国研学”再到“家乡观察”,形成认知闭环。

不足:风沙、海岸地貌的实地体验有限,需补充 VR 资源;部分学生对地貌演化的动态理解仍需强化。

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的完整体系。“地貌”单元通过研学情境串联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识别地貌、探究成因、分析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2] 朱翔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7 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田小清 , 陈斌 .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貌”单元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09):5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