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海雪原》写实叙事与英雄人物塑造红色经典意识形态的表达

作者

黄悦

淮北理工学院 235000

一、主题思想:写实叙事与英雄主义的书写

《林海雪原》的核心主题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扬与阶级斗争的隐喻化表达。曲波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将东北剿匪斗争升华为一场象征新旧社会交替的写实叙事。尽管此后的研究者就《林海雪原》 的传奇性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理解,体现在命名上也有“革命历史小说”[1]

1. 革命英雄主义的塑造

《林海雪原》的英雄叙事跳脱了传统侠义小说的个人主义框架,转而塑造了一个以少剑波、杨子荣为核心的“革命英雄共同体”。小说通过“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战役,将英雄主义置于集体信仰的维度中诠释。例如,杨子荣化装成土匪胡彪深入敌巢的情节,不仅展现其临危不惧的胆识,更通过他随身携带的《毛泽东选集》与“随时准备为党牺牲”的独白,将个人行为升华为对革命信仰的绝对忠诚。这种塑造手法,使英雄形象超越了传统侠客的江湖义气,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人格化象征。

2. 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表达

在《林海雪原》中,土匪被塑造成“蒋、敌、伪合流”的反动势力象征。座山雕的阴险残暴、许大马棒的血腥暴行,不仅是对反派角色的脸谱化刻画,更是对阶级斗争“敌我对立”逻辑的具象化呈现。小说通过“杉岚站惨案”等场景,描写土匪屠杀百姓、焚烧村庄的暴行,以此揭露旧社会剥削阶级的残暴本质。与此相对,剿匪小分队的每一次胜利都被赋予“解放人民”的政治内涵,如奇袭威虎山后,夹皮沟群众欢呼“共产党是救星”,直接将军事行动与政权合法性挂钩。

3. 军民一体的政治理想

《林海雪原》通过“小分队—群众”互动模式的反复书写,构建了一个军民同心、鱼水相依的理想化政治图景。在剿匪过程中,蘑菇老人凭借对奶头山地形的熟悉指引部队奇袭,猎户姜青山在暴风雪中为小分队带路,甚至普通农妇李勇奇母亲也以“豁出命也要护着咱队伍”的誓言参与斗争。这些情节不仅展现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更隐喻着“党的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伦理。

二、人物塑造:典型化与复杂性的交织

曲波笔下的人物兼具革命典型性与文学复杂性,但受时代局限,角色塑造存在明显符号化倾向。

1. 少剑波:理想化的革命指挥者

少剑波是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结合体,其冷静理性的指挥才能被茅盾评价为“缺乏性格发展”,但其形象仍成为“完美指挥员”的模板。曲波在创作中刻意淡化其情感线索,仅通过白茹的“红颜”符号暗示革命者的克制与奉献。

2. 杨子荣:传奇化的孤胆英雄

小说中的杨子荣在剿匪的过程中既有英雄之“智”,又有英雄之“勇”。其中,“智”为“勇”打底,“勇” 为“智”壮胆,“智勇双全”方能屡建奇功。[2]

杨子荣的形象融合了传统侠客的胆识与革命者的忠诚。他化装潜入匪巢的情节,既是对《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借鉴,也是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创新。这一角色因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文学与影视改编的焦点。

3. 反面人物的典型化

座山雕作为土匪头目,是阴险狡诈与暴力统治的典型代表。其“阴险眼神”与“凶狠面容”被刻意丑化,而“黑话试探杨子荣”、“利用雪原地形设伏”等情节凸显其生存智慧与战术能力‌。尽管小说将其简化为“反动派符号”,但细节中仍透露出复杂性:他并非单纯嗜血,而是深谙权力博弈(如对匪帮的严密控制),其覆灭既因杨子荣的智勇,也因内部权力倾轧的致命弱点‌。座山雕的失败被赋予政治隐喻,暗示旧势力在革命浪潮中必然灭亡的历史逻辑‌。

4. 女性角色的功能性

由于剿匪斗争的残酷,真实的剿匪小分队里没有女性参与。作者曲波以自己的革命战友妻子刘波为原型,塑造了白茹作为剿匪小分队的女卫生员,凸显了女性角色的功能性,被塑造成兼具“人性温情”与“和平”的象征。曲波笔下的白茹“脸腮绯红 , 像月季花瓣,一对深深的酒窝随着那从不歇止的笑容闪闪跳动,一对美丽明亮的大眼睛,像能说话似的闪着快乐的光亮,前额和鬓角上漂浮着毛茸茸的短发 , 活像随风浮动的芙蓉花”[3]其细腻少女的纯洁人物刻画,为残酷的对敌斗争凭添了一缕温情的光,更加彰显革命英雄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艺术特色:传统叙事与革命美学的融合

1. 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现代转化

小说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模块化情节重构传统章回体,既保留“分回设目”“悬念递进”的民间叙事基因,又通过革命英雄的集体行动取代传统侠客的个人主义‌。如剿匪小分队的三十六人编制,既呼应《水浒传》的聚义模式,又以“为人民而战”的集体伦理消解江湖义气的私人属性,实现了传统叙事形式的意识形态转型。

2. 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作品将严酷战争场景升华为美学意象,创造“白絮漫天舞,搅得周天寒彻”的雄浑意境,在雪原纵马、林海追凶等场景中,自然伟力与革命豪情形成壮美交响‌。少剑波与白茹的“雪乡之恋”则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隐喻,将私人情感纳入革命理想框架,展现个体生命与集体事业的浪漫同构‌。

3. 语言风格的二元性

批评家侯金镜曾赞扬称“极少有知识分子或翻译作品的洋腔调,又能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人民斗争生活的风貌”[4] 融合江湖黑话与政治话语,形成独特的符号张力。如杨子荣与座山雕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切口交锋,既保留民俗质感,又通过“智取”情节赋予黑话以阶级对抗的隐喻功能‌。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政治话语的植入,使写实叙事成为革命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实现大众审美与主流价值的双向渗透。

结语

《林海雪原》以写实叙事重构历史记忆,通过章回体与革命美学的融合,塑造了红色经典范式。作品以集体英雄消解个人侠义,用雪原意象升华革命理想,借江湖黑话编码阶级话语,在传统形式中注入政治内核。文学史家谈到《林海雪原》这部作品时,大都称其为“旧瓶装新酒”的典范,即以“传统”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的革命主题。[5] 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实践,既激活民间审美,又重塑意识形态,揭示文学如何以民族形式为媒介,将写实叙事转化为永恒的精神图腾,成为政治与艺术共生的时代标本。

参考文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 116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2] 王 翊 民 .《 林 海 雪 原 》 杨 子 荣 英 雄 形 象 塑 造 析 论 [J]. 名 作 欣赏 ,2024,(09):29-32.

[3] 曲波 . 林海雪原 [M]. 曲波全集 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10).

[4] 姚丹:《“新人”想象与“民族风格”建构——结合〈林海雪原〉的部分手稿所展开的思考》,《文学评论》2010 年 4 期,第 168 页,第 170 页。

[5] 傅逸尘 . 英雄传奇的类型化与现代性——《林海雪原》的重读、重审与重构 [J]. 长江文艺评论 ,2021,(0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