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语文课文到综合学习:小学低年级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作者

何榕燕

鲤城区华岩中心小学 362000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承载语言启蒙与思维发展的双重任务,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也关系到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识字、阅读与写作训练,忽视学科间联系,导致知识割裂、学习体验单一。随着课程改革推进,跨学科融合成为基础教育的新趋势,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学科视角提升学习广度与深度。本文以部编版一、二年级课文为例,探索语文课文的跨学科融合路径及实践价值。

一、跨学科融合理念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契合性

跨学科融合强调突破单一学科界限,将多领域知识有机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尚处于直观形象阶段,学习兴趣强但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单纯依赖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跨学科融合能够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取认知、社会和科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应用。

低年级语文课程不仅承担识字、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功能,还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观察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体验的拓展。这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跨学科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同时,跨学科融合有助于突破学科割裂,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真实情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理念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能够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二、跨学科融合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跨学科融合的实施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首先,应注重主题整合法,围绕核心主题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在统一学习情境中理解不同学科的联系,促进认知系统化和知识迁移。

其次,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逻辑推理和实践能力,实现多维素养发展。

第三,项目式学习法通过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小型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完成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体验与成果展示。

最后,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或实践活动中参与知识建构,增强学习的趣

味性和真实性,同时促进语言表达、观察分析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融合的策略应以主题整合、问题驱动、项目设计和情境体验为核心,强调学科联系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为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

三、一、二年级课文跨学科融合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是什么》——语文 + 科学 + 美术。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动物特征,用“我是什么”句式描述,并绘画动物形象。学生在语言表达、观察力和创造力方面得到提升。

案例二:《曹冲称象》——语文 + 数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称象问题,设计测量活动,让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理解重量和测量概念,巩固课文理解并提升数学思维。

案例三:《青蛙卖泥塘》—— 语文 + 科学 + 社会。

学生观察青蛙生活环境,讨论为何卖泥塘,结合自然与社会认知进行探究。活动提升科学观察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四:《乌鸦喝水》— 语文 + 科学 + 数学。

教师设计实验活动,学生通过投石子提高水位,观察物体浮沉,并进行数量和高度比较,语文课堂进行记录和口头表达。活动提升科学探究、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案例表明,跨学科融合能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自然衔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

四、跨学科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实践中仍存在问题:教师跨学科设计能力不足,活动易流于形式;课时紧张,跨学科活动易与教材进度冲突;学生注意力分散,核心语文目标可能被忽视。

改进建议: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跨学科设计能力;二是合理安排课时,精选可融合内容,确保活动与教材进度协调;三是突出核心素养导向,兼顾趣味性与学科性,确保语文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丰富资源。通过主题整合、问题驱动、项目化学习和情境体验等方式,语文可与数学、科学、美术、社会等学科有机结合,拓展教学外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可操作性强的跨学科模式,使语文成为综合学习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敏慧 .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J]. 广西教育 ,2025,(19):114-116.

[2] 鲁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 ,2025,11(05):51-53.